我都說了我是一個普通人 | 對話梁家輝
“我覺得角色不用我來挑,只是希望不同的導演對我有不同的幻想,不要把我定性在某一個角色上。你要我自己寫的話,我是不會寫一個劇本或者角色給自己的,但是其實我每天都在寫我的人生劇本”
責任編輯:楊靜茹rwzkyjr@163.com
“我覺得角色不用我來挑,只是希望不同的導演對我有不同的幻想,不要把我定性在某一個角色上。你要我自己寫的話,我是不會寫一個劇本或者角色給自己的,但是其實我每天都在寫我的人生劇本”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37期
脫下西裝后,梁家輝明顯放松了許多。他換上汗衫,開了一瓶啤酒。他善于表達,用詞謹慎,不憚表露好惡。談到身份認同,他越說越激動,甚至拍起了桌子。
今年下半年參加綜藝以來,梁家輝明顯感覺自己體力不如從前。他曾破過香港100米短跑紀錄拿到冠軍,但現在只覺自己是用久了的鋰電池,不管充得多滿,只有一半的電量。
回憶起在徐克工作室的日子,他雙目放光,聊到李翰祥時亦興奮不已,他不時站起來手舞足蹈地示范兩位導演如何導戲——指尖夾的煙隨著手勢揮散到空氣里,飄到一旁的化妝臺上,鏡子上貼著他的新角色,為了更像,他每天要坐這兒化妝近兩個小時。
1990年第27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左起:“最佳男主角”梁家輝、“最佳女配角”張曼玉、“最佳女主角”林青霞、“最佳男配角”張學友
李翰祥走內心,徐克重畫面,杜琪峰精準,王家衛騙錢
人物周刊:第一次演電影就拿獎,是什么樣的感受?
梁家輝:拿獎的時候我就明白,這個獎不是我拿的,是李翰祥拿的,他讓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人物周刊:《愛在別鄉的季節》拿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時候呢?
梁家輝:獎項從來對我來說就是一場秀而已,為什么這部電影在香港沒有拿獎?哪里都沒有拿獎就在臺灣拿獎?因為那部戲就是整體講大陸不好啊,臺灣必須標榜,你看這個大陸人的下場。
全世界的頒獎典禮我都跑遍了,要不就是市場,要不就是政治,都是小圈子的,大家做一場秀,今年應該頒給哪個。當初開會,誰誰誰可以送展,誰誰誰可以去金棕湊一下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導演的電影,誰誰誰去其實他們都有名單的,你以為真的免費邀請你去玩啊,穿一些奇裝異服什么的去秀一下。
后來大家都說,梁家輝你怎么拿那么多獎???我的第一個獎,香港那年唯一的大片,我兩個提名:最佳新人,最佳男演員。新人沒拿到,那年給了鄭裕玲,她演了《花城》。(有了這些經歷,)我對于獎項真的不會有什么期待,所以很老套的,人家說梁家輝你有很多提名啊,你有沒有什么期待?我就說,沒有啊,能獲得提名就是一種肯定,就OK了。
《愛在別鄉的季節》(1990)
人物周刊:我們熟悉的故事是李翰祥想捧你當明星,但你說想當一個演員。當時他的態度是怎樣的?
梁家輝:很多報道說他很生氣,其實也不是,他永遠就是一副黑臉。后來我理解他這句話,因為我是全新的人,他的兩部片子把我帶到影壇某種特定的高度,我第一部片子就拿來影帝,他覺得我發展下去應該更上一層樓的,雖然我拿了影帝,但還不是明星。
人物周刊:他覺得那時候哪些人是明星?
梁家輝:他捧出來的都是明星。那個年代,不管新人舊人,舊人原來就是一個演員,經他手捧出來就是一個明星,出來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那時候有一個女明星叫胡錦,沒身材,什么都沒有,怎么去做脫星呢?但是在李翰祥《金瓶雙艷》里,不用脫也是最妖媚的一個,她立刻成為明星。所以在李導演的概念里頭,我要不不捧你,要不把你捧出來就必須成為明星,而不是又跑回去跑龍套,那只是戲多一點的龍套而已,在他們眼里,其他導演捧出來的根本差太遠。
人物周刊:他的意思是明星不是不需要研究角色,只是范兒不一樣?
梁家輝:后來我才捋出來一套自我理論:一個有眼光的導演,面對一個一竅不通的梁家輝,一下子把我捧成明星,我成為明星以后,會不會演能不能演(不重要),因為觀眾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