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美麗的事業,更是艱巨的事業”
發自:南方周末
未來十年,環境新聞的選題會不會是這樣操作的?早上8點,記者乘坐無人駕駛車前往辦公室,傳感器發回空氣質量警告,派出兩架無人機到現場采回標本。半小時后,跟蹤社交媒體的算法提醒記者,今天的熱點話題是空氣質量和兒童呼吸困難。
2019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Green+“綠色創變者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政界、學界、商界和傳媒界的專業人士一同回顧了過去十年的環境新聞,也展望了未來技術發展將給環境記者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十年,改變超乎想象。十年前,南方周末成立綠色新聞版面,南方周末總編輯王巍作為主辦方首先致辭,他總結了南方周末綠色新聞記錄的十年歷程: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在哥本哈根召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產生了深遠影響;2011年,PM2.5這個專業術語進入公眾視野;2015年,“長了牙齒”的新環保法開始實施;2019年,全民踐行垃圾分類,建設“無廢城市”、“無廢社會”……
南方周末總編輯王巍在大會上致辭
在近年的“污染防治攻堅戰”中,涌現出一大批環保典型人物,有在與違法犯罪分子斗爭中不幸殉職的烈士,有不辭辛勞的基層環保人和最美環保志愿者。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開幕致辭時號召,要在全社會宣傳他們的事跡,鼓勵更多人積極參與到建設生態文明的行列中。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大會上致辭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聯合多名院士提出“無廢城市”建設體系,目前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推開試點。杜祥琬在主旨發言中談到,備受矚目的“無廢城市”要求把固體廢棄物環境影響降到最低,是一個城市管理的理念。他的目標是推動“無廢城市”走向“無廢社會”,“這是美麗的事業,更是艱巨的事業?!?/p>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在大會上進行主題演講
本文前述環境選題的未來操作場景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新聞評論的預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對此進行了詳細介紹。用社交媒體算法及時抓取當天人們關注的環保熱點,用人機對話、AR眼鏡調取信息、發現線索……這是科幻,也可能是未來幾十年環境記者能享受到的現實。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在大會上進行主題演講
“我國環境保護戰略政策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三廢’治理到流域區域治理,從實施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到環境質量改善為主線,從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到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變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戰峰回顧了中國環境戰略政策的70年歷程。如今,圍繞法律、體制、責任制、政策、治理,我國的環境戰略政策早已從草創走向系統。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戰峰在大會上進行主題演講
會議現場,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環境新聞十年觀察報告》。報告從空氣、水、土壤、固廢和自然保護等角度,系統梳理回顧了這十年的中國環境新聞史。雖然環境媒體人在不斷轉型,但一些報紙在近年增設了綠色、生態或環保版面,新媒體端也涌現了各類綠色傳播矩陣,未來,環境新聞的趨勢可能是重垂化、智庫化、出圈化。
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發布《中國環境新聞十年觀察報告》
“下個十年,環境新聞的關鍵詞是什么?”中國青年報高級記者劉世昕、上海交通大學環境新聞研究中心主任王積龍、百威亞太高級公關總監郭琬蘋、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分別代表媒體、學界、企業和NGO參與討論。精彩的觀點碰撞后,嘉賓們取得共識:中國的環境治理需要各方攜手,也需要法治、攻堅行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綠色發展圓桌對話
大會最后,南方周末啟動了“綠色合作伙伴計劃”,向首批“綠色合作伙伴”頒發證書,并誠邀致力于綠色研究與發展的政府、學術、智庫、環保組織和企業朋友參與,攜起手來,讓彼此的心隨著這個國家的綠色進程一同跳動,一起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為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留下來自東方的記錄。
綠色合作伙伴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