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馬電器:14億買下的資產,2元錢賣掉
14億買來的公司,最后僅僅2元錢就甩賣了,這也引起了市場的一片質疑聲。
近日,有一家深市中小板公司奧馬電器引起了市場的關注,這家公司12月15日晚發布公告稱,擬將全資子公司中融金100%的股權,以區區2元的價格出售給公司實際控制人趙國棟及其控制企業。
而此前在2015年和2017年,奧馬電器分兩次收購由大股東趙國棟參股的中融金100%股權的時候,是整整花費了將近14個億。也就是說,14億買來的公司,最后僅僅2元錢就甩賣了,這也引起了市場的一片質疑聲。
而且,深交所也對奧馬電器下發了問詢函。央視財經記者日前趕往上市公司奧馬電器進行采訪。
進出車輛頻繁 奧馬電器目前運轉正常
在奧馬電器總部,從外部的情況來看,進出車輛頻繁,公司運作正常,沒有受到公司大額資產變賣這一事件的牽連。
但對于這一熱點事件的回應,當記者表示身份,想與公司高層交流后,卻遭到保安拒絕,他們的回應是,不幫助聯系,在記者輾轉獲得奧馬電器辦公室部門的聯系方式后,他們的回復同樣是,不協助聯系,自己想辦法。
奧馬電器近14億買下的資產2元錢賣掉
近14億買下一家公司,用2元錢賣掉,這樣的事聽起來難以置信,但正在A股上演。在業績下滑拖累、債臺高筑之下,奧馬電器打起了拋售股權的主意。
12月15日晚間,奧馬電器公告稱,公司將2015年花了近14億元收購來的互金資產中融金100%股權,以2元的象征性價格進行轉讓。
不但淪落為業績包袱的中融金要剝離,奧馬電器連盈利能力突出的奧馬冰箱也要割肉。1個月前,奧馬電器宣布轉讓奧馬冰箱不超過49%的股權,目的正是通過償債,緩解因為互金業務而引發的流動性危機。
中融金是一家從事互聯網金融服務的企業,進入2018年,中融金巨虧6.67億元,計提5.48億元商譽減值。今年前三季度,中融金再虧7743.11萬元。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奧馬電器在冰箱業務增速剛剛放緩的時候,就急于收購市場上熱門的互金資產謀求轉型,最終,不但沒有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反而被拖進深淵,以至于如今要靠出售盈利狀況良好的冰箱主業續命。
長江證券首席投資顧問吳玉成認為,實際上,奧馬電器當時收購中融金,就是一個關聯交易,這次以兩塊錢再賣回去,還是關聯交易,所以有關聯交易的跨界擴張風險更大一些。我覺得作為普通投資者,在挑選投資標的的時候,最好還是聚焦主業集中的一些公司。
主播收評:投資失???利益輸送?監守自盜?
分兩次收購中融金100%的股權,合計接近14億元的現金并購,居然以2元價格賣出,奧馬電器理由是行業形勢不佳。消息一公布,輿論迅速發酵,深交所火速問詢。
那么,這到底是正常的“投資失敗”?是不正常的“利益輸送”?還是涉嫌違法違規的“監守自盜”呢?
財經評論員 姚振山:誰來評估“資產評估”?
也許上市公司早已經考慮到今天的公眾反應,已經做好如何應對媒體、監管機構問詢的準備,或者有其它方面考慮。反正當年借助互聯網金融熱炒,它們也跟了把風,炒作了一把自己的股票;反正公司有正規的評估機構評估,價值不是公司定的,是第三方機構定的,跟上市公司沒關系,它的一切都是在規則下進行的。這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現在的態度或者反應。
類似的案例這兩年發生了很多,比如上市公司康尼機電2017年以34億元的巨資收購一家公司龍昕科技,今年6月26日公告以4億元賣出,理由是原公司董事長違規擔保造成企業經營環境惡化等等。請問,收購時候的盡職調查怎么做的?保護性條款怎么設置的呢?兩次的資產評估又是怎么做的呢?
這讓人想起十幾年前的一件事兒,當年四川有個在資本市場很網紅的企業,名字叫“四川泰港集團”,網紅的原因是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面,入主了三家上市公司,分別是:中遼國際,股票代碼是000638,現在已經改名叫“萬方發展”;還有一家是凱地絲綢,代碼是000411,現在叫“英特集團”;還有一家叫長江包裝,代碼是600137,現在叫“浪莎股份”。泰港集團從而名噪一時,隨后,它把在四川大香格里拉一塊旅游開發用地找評估公司評估了1.9億左右,把股權切成三塊,分別讓這三家上市公司購買,把上市公司的現金全套出來了,進行所謂的資產重組,美其名曰拯救這幾家上市公司于水火之中。
只可惜,吃相過于難看。當年央視財經頻道派出記者深入調查,這一調查不當緊,眼珠子都快掉下來了。同樣這塊資產,記者拿到了兩份資產評估報告,前后差半個月,第一次評估,發票顯示評估費5000元,評估值4000萬元,半個月之后,換了家評估機構,發票顯示評估費10萬元,評估值1.9億元。就這樣,問題完全暴露,最后一經公開報道,證監會跟進立案,主要貸款行中國銀行迅速停貸,泰港集團“一女嫁三夫”的鬧劇瞬間土崩瓦解。
泰港當年對標的企業資產的兩次評估,前后是更換了評估公司,而奧馬電器花將近14個億收購中融金,最近又要2元價格賣出,前前后后是換了三家評估公司,康尼機電也是換了評估公司,如果買入和賣出都讓一家評估公司或者同樣的評估師評,會是什么結果呢?
上市公司這樣的操作,是合理合法?是合理不合法?還是合法不合理?還是不合理不合法呢?相信監管部門會給市場一個交代。那么,誰又來評估“資產評估公司”呢?
(來源:央視財經)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