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帝,還是當終身總統?
袁世凱實際上已經與皇帝無異。他為什么還不滿足呢?是虛榮心作怪,還是為了確保子孫的權力繼承?如果說袁世凱只是為了個人的野心,那么大好人楊度為什么也要袁世凱稱帝?
責任編輯:劉小磊
從1913年10月袁世凱當選為正式大總統,到1914年5月1日袁記約法公布,袁世凱完成了總統獨裁體制,中華民國的共和體制已經名存實亡。除了一些毫無權力的咨詢機構,袁世凱實際上已經與皇帝無異。他為什么還不滿足呢?是虛榮心作怪,還是為了確保子孫的權力繼承?如果說袁世凱只是為了個人的野心,那么大好人楊度為什么也要袁世凱稱帝?事情恐怕有它自己的道理和邏輯
楊度在前清是個君主立憲派人士,后來加入了共產黨,他同孫中山的關系也不錯,但在1915年時,他是籌安會六君子之一,積極為袁世凱謀劃稱帝,是個帝制派。楊度的表現在中國政界也算是個異數,但說到底還是個書呆子的緣故吧?
梁啟超在前清是君主立憲派的領袖,他的名言是“開明專制”,他為在中國實現開明專制奮斗了大半生,對袁世凱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結果卻一直沒有著落。在袁世凱準備稱帝的時候,他堅決反對帝制,甚至不惜與袁世凱決裂,策動了護國戰爭,成為再造共和的英雄。
我們以往把袁世凱稱帝簡單地歸結為他的政治野心,其實野心固然是有的,但野心也要有形勢的驅動,利害的權衡。那么,在1914到1915年間,楊度和梁啟超為袁世凱謀劃國家體制的理由是什么呢?當終身總統就能得善果嗎?
袁世凱走向獨裁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權臣篡位的傳統。據傳,在辛亥革命過程中,袁世凱重新出山之前,也曾考慮過自己稱帝的問題,但畢竟他羽毛不豐,未敢貿然從事。最后,以逼清帝退位,出任共和國總統的方式,掌握國家大權。從實質上說,袁世凱乃是借著辛亥革命的沖擊力,達成了權臣篡位的結果。
當然,一時間袁世凱的權力沒有鞏固,他也需要梁啟超一派做他政治上的盟友,來對付孫中山一派的革命黨人。畢竟,他是由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產生的臨時總統,他需要用欺騙和暴力的兩手來對付革命黨人,以便逐步鞏固他的權力。因此,在清帝退位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袁世凱一直信誓旦旦,效忠共和。例如,在清帝宣布退位后的第二天,即1912年2月13日,袁世凱即宣布“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公認”,“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職務:“發揚共和之精神,滌蕩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全國統一的民國政府在北京成立后,南方革命黨中的激進派,一直在揭發袁世凱“帝制自為”的圖謀。為此,袁世凱多次予以澄清,例如他于1912年6月24日發表公開電,聲明說,他從小就羨慕上古天下為公的風氣,認為共和的好辦法,是和古訓一樣的。他自己原來是想退休回老家的,只是因為國民的委托,才擔任這樣的重任。所以,“當共和宣布之日,即經通告天下,謂當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見于中國。就職之初,又復瀝忱宣誓,皇天后土,實聞此言。”他認為外界懷疑他正在效法拿破侖圖謀稱帝,一半是出于誤解,一半是出于故意的毀謗。
1912年8月,孫中山到北京與袁世凱會談時,有記者問到袁世凱是否有帝制自為的野心時,孫中山的回答很肯定,主要意思就是不可能。他認為,袁世凱如果要稱帝,不是說他想稱帝就能稱帝的,要有國民心理來決定,就是說要有國民的擁護。拿破侖稱帝就是國民擁護的結果。再者,就是袁世凱的權威性不夠。袁世凱已經宣誓效忠共和,他如果稱帝,就是背信,他還能有威信嗎?而且,他除非能建立強大的武功,不僅戰勝全國,而且戰勝外國,才能樹立他的權威,而這是他做不到的?,F在,許多地方都不服從他的命令,他要稱帝對他有什么好處?孫中山的分析很有道理,后來袁世凱稱帝失敗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分析。不過,孫中山當時還是忽視了袁世凱在沒有國民擁護的前提下也會利令智昏。
盡管袁世凱信誓旦旦效忠憲法,但民初實施《臨時約法》的結果,政局紛擾十分嚴重。雖然宋教仁和國民黨方面一直在堅持《臨時約法》的原則,但袁世凱方面以及共和黨方面也一直在批評《臨時約法》,束縛總統行政權力,影響行政效率,謀求修改憲法,向強化總統權力的方向發展。在1913年正式國會開幕之前,各派紛紛發表自己的憲法主張,梁啟超發表了《憲法之三大精神》一文,強調國權與民權調和,實際上重申了開明專制的主張。也就是要建立總統獨裁體制,讓共和制名存實亡。
袁世凱政府收買上海流氓暗殺了宋教仁之后,孫中山發動了二次革命。在鎮壓二次革命的過程中,北洋軍隊抵達了長江流域,控制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四省,其他各省也在鎮壓了革命勢力之后,宣布效忠袁世凱。袁世凱的權力大大強化了。袁世凱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肖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