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出口“中國”

“西方有的人過去看不起你,今天說你威脅”,“中國是條巨龍,還是條中等的蜥蜴?”劉香成說,如果不是從人性的角度了解中國,不算了解得很深刻

責任編輯:袁 蕾 實習生 王治壽 陳伊瑋

 
2008年9月7日,在廣東美術館多功能廳,劉香成先生與第三屆廣州三年展策展人、印度裔英國藝術家薩拉·馬哈拉吉現場對話。并播映劉香成的“透過圖象思考”的中國圖片,沒有解說,但配了背景音樂,都是各個時期烙印最深的旋律,看后有一種深深的感動。

 “美國一般的記者不敢寫對中國有好感的稿子,只有大牌記者,像《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才敢自由地表達,美國媒體也超越不了意識形態。北京奧運會舉辦得很成功,這次來北京看了的人,對美國媒體以往的有些報道不滿,認為記者沒有真實報道中國。不報道安全著陸的飛機,光報道失事的飛機。”前美聯社資深記者、默多克新聞集團常務副總裁、全球華人惟一的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攝影家劉香成先生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

最近塔深出版社出版了劉香成的《中國:一個國家的肖像》,書中選擇中國88位攝影家的上千幅圖片,時間起始于1949年,止于2008年,檢索新中國將近60年歷史,把中國攝影家眼中的中國“出口”到海外,一時成為全球九十多篇書評談論的熱點,德國《明鏡》評論說,從這本書看到了中國的巨大變化。

劉香成說:“時光流逝,歷史的碎片——特別是照片——其價值也會發生變化。這個圖集展示的是中國雖歷經磨難而頑強崛起的偉大歷程。它同時還演繹了中國重新步入世界舞臺、重新定義其國際貿易者的角色以及在政治領域逐漸成為不可否認的大國的這一征程。”

幾乎是銀發的劉香成先生用的是英語,照顧聽眾中來自四十多個國家的178位參展藝術家。第二天,他和大部分參展的藝術家都飛上海參加9月9日的上海雙年展。與上海的“快城快語”的輕松相比,劉香成說,“我的攝影經驗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印證廣州三年展‘與后殖民說再見’的主題”。

 
云南思茅,三個穿仿軍服的青年戴著墨鏡。1980年 劉香成作品
&nb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