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渴望重拾歷史榮光, 艱難的市場化改革
塔塔建議尼赫魯注意國企的盈利狀況。尼赫魯則回答說,“杰漢,別提利潤。這就是個臟詞?!?/blockquote>責任編輯:陳斌
印度的這種緩步發展被學者們遺憾地稱為“印度式增長”??梢哉f,建國幾十年后,獨立了的印度人民并沒有擺脫貧窮。圖為印度城市瓦拉納西擁堵的街頭。
(本文首發于2019年12月19日《南方周末》)
塔塔建議尼赫魯注意國企的盈利狀況。尼赫魯則回答說,“杰漢,別提利潤。這就是個臟詞?!?/p>
在世界古代和近代歷史上,近兩千年間,印度和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從棉麻紡織品、金屬制品、絲綢、染料、礦石,到香辛料等,印度曾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產國之一,并在國際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
然而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后,到19世紀中后期,美國和英國本土的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了印度。對此,頗為開明的印度前總理辛格說道,“毫無疑問,我們對英國的抱怨有充分的理由。正如杰出的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所說,印度的國民總收入在1700年占全世界收入的22.6%,約等于全歐洲的總和。而到建國之初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貳東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