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攻堅戰“彈藥”來了!三年財政投入2.45萬億,但缺口壓力巨大
在12月25日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受國務院委托,財政部部長劉昆報告了財政生態環保資金分配和使用情況。
資金投入聚焦標志性重大戰役
2016—2018年,全國財政生態環保相關支出規模累計安排24510億元,年均增長14.8%,增幅高于同期財政支出增幅6.4個百分點,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由3.7%提高到4.2%。
從支出層級看,2016—2018年,中央財政生態環保累計支出10764億元,占全國支出的43.9%;地方累計支出13746億元,占全國支出的56.1%。
分年度看,中央支出規模相對比較穩定,占全國財政生態環保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地方支出增長較快,占比逐年上升。
劉昆報告稱,2019年,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勢下,各級財政繼續加大對生態環保的支持力度。在支出總量增加的同時,著力優化支出結構,資金投入聚焦標志性重大戰役,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
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劉昆還指出,財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中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
一是生態環保資金投入壓力持續加大。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大力實施減稅降費,各級財政收入持續放緩,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而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可用財力有限與生態環保資金需求的矛盾進一步凸顯。
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全國人大財經委、全國人大環資委《關于財政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分配和使用情況調研報告》指出,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普遍反映生態環境形勢嚴峻、歷史欠賬較多、治理任務較重,可用財力有限與生態環保投入需求較大之間的矛盾突出。
如,中央財政2019年自然資源領域生態保護修復兩個專項安排142億元,與相關部門測算的每年589億的資金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云南省通過多種方式支持滇池治理,但因資金籌措困難,目前投資僅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的31.4%;內蒙古僅“一湖兩?!敝卫眄椖抠Y金缺口就達29億元。
部分中西部地區反映,在近年來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既要落實好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又要解決好“保工資、保運轉、?;久裆眴栴},加大生態環保支出的難度較大,一些地方通過不同形式舉借債務來籌集資金。
寧夏石嘴山市受中央資源枯竭城市政策退坡及到期等影響,地方財政可用財力逐年減少,由2013年的31.92億元降至2018年的17.1億元,財政統籌用于生態環保投入的能力十分有限。
二是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形成?!罢l污染,誰治理”的污染治理原則落實還不到位,各級政府仍是生態環保資金投入的主體,企業承擔污染治理主體責任理念尚未牢固樹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環境治理投入機制尚未建立。
三是生態補償機制有待完善。需要加強對基于整體生態價值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進一步規范補償標準、補償方式等。
四是預算績效管理有待加強。部分資金使用單位績效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預算執行率不高、資金撥付鏈條過長等問題,部分績效目標設置還不合理,一些績效評價結果還不科學,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未完全落實到位。
研究適時在全國推開水資源稅改革
劉昆指出,下一步,將強化資金保障,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其中包括,將打贏藍天保衛戰作為重中之重,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為主戰場;流域治理突出系統性,資金向大江大河源頭地傾斜,突出保護優先的原則;強化土壤污染風險防控,加大重金屬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和海洋生態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支持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劉昆指出,下一步,還將積極深化改革,不斷創新財政資金投入體制。其中包括,堅持“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研究建立生態服務價值評估體系,科學確定生態補償標準;加快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途徑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繼續以流域為重點,加快推進長江、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還包括,總結提煉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經驗,提高生態修復效率,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自然資源政府公示價格體系,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加快推進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資源清單和委托代理機制改革試點工作,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劉昆指出,下一步,還將形成政策合力,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其中包括,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更多運用市場化的辦法,推動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盡早注冊掛牌,合理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PPP),進一步健全排污權和碳排放權等市場交易機制,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促進綠色發展領域。
還包括,落實有利于綠色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啟動環境保護和節能節水項目、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修訂工作,研究適時在全國推開水資源稅改革。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