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燕京大學的精神與命運

一只布袋,兩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一冊寫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吳青隨身攜帶著。她82歲了。2019年11月15日清晨8時,她出發前往40公里外的農家女學校上課,這堂課已經講了21年。

發自:北京、上海

責任編輯:宋宇

吳青教授出示母親冰心使用過的《憲法》 (張玥/圖)

一只布袋,兩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一冊寫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吳青隨身攜帶著。她82歲了。2019年11月15日清晨8時,她出發前往40公里外的農家女學校上課,這堂課已經講了21年。

這所學校全稱“北京昌平農家女實用技能培訓學?!?,是面向農村婦女的公益性培訓機構,吳青多年輾轉國內外各地為這所學?;I款,被調侃作“國際叫花子”。在校長辦公室最醒目的位置,擺放著作家冰心的題字“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冰心是吳青的母親,她與丈夫、社會學家吳文藻都曾在燕京大學教書。吳青認為,自己所做的是正是傳承燕大精神。父母的經歷,更令這種精神清晰可辨。

“什么是燕大精神?就是愛,我愛人人,人人愛我,這個世界才會好?!眳乔鄬δ戏街苣┯浾哒f。

2019年是燕京大學建校百年。這所存在于1919至1952年期間的大學,總注冊學生僅9353人,卻培養出了4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56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到300位醫學生中,產生了11名院士、19名學科奠基人、72名學科帶頭人,以及一批不同領域的重要專業人士。

通過采訪燕京大學(注:下稱燕大)學人的子女,南方周末記者希望描繪他們共有的精神世界。采訪中,他們提到最多的是燕大校訓,“因真理 得自由 以服務”。簡明的詞匯仿佛精神密碼,關聯著那些珍貴的生命歷程。

“第一個歡迎微笑、第一句真摯的慰語,都是從他來的”

“我不知道地球上是否還有另外一個地方,會有如此多類型的人們如此歡樂地生活在一起?!?939年,一位教會人士在給燕大校長司徒雷登的信中說。

由司徒雷登募資籌建的燕大校園,就是如今北京大學的校址。從外觀看,它是中式的,劃定中軸線的對稱設計,紅墻、飛檐、三合院。在內部,它有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全球最現代的設施,冷熱自來水、浴缸、淋浴花灑、水廁、直飲水、電燈、風扇、電爐、暖氣……“本校師生所享受的舒適生活及種種便利,實在遠遠超過前皇宮里的帝王?!薄堆嗑┐髮W1919-1952》一書形容。

更珍貴的是校園里的人。司徒雷登曾說:“我同成千的燕京校友之間的友誼,使我有著說不出的愉快。中國生活中的一個美好傳統,就是師生關系融洽?!?/p>

“這上千上萬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你添一個孩子,害一場病,過一次生日,死一個親人,第一封短簡是他寄的,第一盆鮮花是他送的,第一個歡迎微笑,第一句真摯的慰語,都是從他來的……”冰心曾寫道。事實上,司徒雷登就是她的證婚人。在吳青看來,司徒雷登做到了“人人平等”,因而產生著“燕大一家”的愛的氛圍。在燕大,司徒雷登能用中文叫出每一個報到新生的名字,叫得出掃地人和敲鐘人的名字。

張宛佳的父親張定于1942年考入燕大。1946年圣誕節,張定在未名湖滑冰,不幸摔成腿部骨折。社會學教授嚴景耀和美籍教授夏仁德特意趕到校醫院,用擔架抬著他到嚴景耀、雷潔瓊夫婦家過節。

1940年代的燕大,為了追求民主和抗日救亡,眾多青年學生選擇跟隨共產黨。北平解放前夕,地下黨組織一批進步學生前往解放區,由張定帶隊。其中一位優秀學生湯放杰剛剛考上哈佛大學研究生,但決定放棄這個機會。生活節儉的夏仁德聽到消息,找到張定,交給他40美元說:“湯放杰身體不好,解放區生活條件艱苦,你到那里兌換成法幣,買些雞蛋和紅棗,給他補補身體?!?/p>

“燕大師生的情誼超越了知識的給予,是人和人之間的愛?!敝v到這里,年逾七旬的張宛佳落淚了。

“他們擁有過自由溫暖的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