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文史哲不分家”: 我們今天應該怎樣講國學

近年學者一面做學科反思,一面提倡國學、經學,從覆蓋范圍看,似是對“文史哲”的重新囊括,體現出“不分家”的精神,確乎可喜,但因時日尚淺,其究竟還難以判斷。至于將來的發展,是否空存名目,或屋上架屋,名實不稱,亦有待觀察。

責任編輯:劉小磊

上世紀20年代,清華研究院導師及助教合影,前排左起李濟、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后排左起章明煌、趙萬里、梁廷燦。 (資料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2月26日《南方周末》)

近年學者一面做學科反思,一面提倡國學、經學,從覆蓋范圍看,似是對“文史哲”的重新囊括,體現出“不分家”的精神,確乎可喜,但因時日尚淺,其究竟還難以判斷。至于將來的發展,是否空存名目,或屋上架屋,名實不稱,亦有待觀察。

學科還是職業

“文史哲”曾經是一個很高雅的術語。三十年前,“文史哲不分家”既是一條當然之理,也有點兒秘傳家法的味道?,F在此語仍然沿用,但絕不多見,因為不大提得起來了。我過去以為文學與語言為一家,哲學與宗教為一家,史學與考古為一家,忽然一旦都分家自立,后才得知其合法依據來源于1992年的《學科分類與代碼表》,高校招生、建置院系、建碩士點博士點以及申請基金,全都由這項“國家推薦標準”文件規定著。文學、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哲學、宗教學,各是一個一級學科,“文史哲”不僅一分為三,并且三分為六。后來又有學者提議將“國學”設為一級學科,意在使其合法與自立,那就真成“七略”了,其總體布局得無有似戰國之七雄?

但現代學科分類也有趨于一致的方面,如在文學中設文化管理,史學中設文化旅游,哲學系有設在政法學院或公共管理學院內的,總之是趨近應用、趨近經濟?!敖洕币徽Z肯定已不是“經邦濟世”的概念了,但也不全是現代經濟學科概念,因為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產業的進步,而是基于人口,可謂是一種“人口經濟”,人口基數這么大,決定了經濟總量該有這么大,加之革命的成果還在繼續釋放,如土地革命之后當時那一代農民并沒有落實“口分田”“世業田”,而是等到開國數十年之后由政府向市民出讓住宅土地使用權,所以我國“經濟”一語更接近于“市場”,而市場需求基于人性,“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編者注:語出《老子》,陳鼓應譯為“眾人都興高采烈,好像參加豐盛的筵席,又像春天登臺眺望景色”),人性的誘發實為“社會”發展的莫大動力。在此時代潮流之中,“文史哲”的進一步分化似乎就只是表象,其“職業化”“市場化”的共同點倒是無所不在的。

所以,感覺中“文史哲不分家”這一概念已逐漸成為理想。

要說“文史哲不分家”應該算是民國時代的遺產,當時的眾多學者、現在通稱之為國學大師,幾乎全是文史哲不分,甚至兼跨文理、兼通研究與創作。院系設置也是史學系、哲學系多在文學院,其“文學”的范圍較寬,好像授予學位的只分文學士、理學士。只有傅斯年建立的研究所叫做“歷史語言研究所”,其宗旨有特殊背景,沿革到臺灣,后起者只好另外組合出一個“文哲研究所”,是個特例。

近年學者一面做學科反思(文學叫“重構”,哲學叫“合法性”,學術史叫“重寫”),一面提倡國學、經學,從覆蓋范圍看,似是對“文史哲”的重新囊括,體現出“不分家”的精神,確乎可喜,但因時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