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邊緣—— 中國原創學科生存觀察

這些由中國人向世界貢獻的智慧結晶,卻面臨尷尬的命運。它們或隨著時間而消失,或剩下創立者一人獨力支撐,又或淪為學術雞肋,被主流力量束之高閣。

責任編輯:朱紅軍

在世界現有的3000余門學科當中,由中國人創立的只有30門左右。它們絕大部分涌現于上世紀“文革”結束后的七八十年代——一個被載入史冊的“科學的春天”。但30年后的今天,這些由中國人向世界貢獻的智慧結晶,卻面臨尷尬的命運。它們或隨著時間而消失,或剩下創立者一人獨力支撐,又或淪為學術雞肋,被主流力量束之高閣。


1981年7月21日,39歲的廣東工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前身)數學系講師蔡文惴惴不安地坐在會場一角,等待著人生中首次學術演講。這里是北京師范大學,正召開全國模糊數學大會,鼎盛的場面讓這個來自粵北深山的靦腆青年如進大觀園。

初出茅廬的蔡文仍不失風范地介紹了他獨創的“物元分析”理論。這種用形式化符號幫助機器解決矛盾問題的開創式思維,贏來了全場掌聲。

聽眾從四面八方圍了過來,他們握手,豎拇指,拍肩膀,贊美之詞不絕。蔡文受寵若驚,欣喜地感到科學在這個國家重獲了久違的尊嚴。

“把它(論文)交給我吧。”一個神情嚴肅的男人出現在蔡文面前。這個叫吳學謀的數學家隨后用一場更精彩的演講取得了蔡文的信任。2年后,蔡文的論文首次發表在對方主編的《科學探索學報》上,宣告了一門中國人獨創的新學科——“可拓學”的誕生。

這只是上世紀“文革”結束后,那場影響深遠的科學復興潮的部分寫照。在這個被稱作“科學的春天”的歷史時期里,“文革”退場和思想的全面解放,刺激了蟄伏已久的科學啟蒙思潮,各式新學科新理論并起紛呈,共同構成了那一歷史時期特殊的思想印記。

然而,星星之火卻終未能燎原。多年后的今天,在強大的西方式科學架構和價值體系的持續影響以及商品大潮的沖擊下,這些由中國人向世界貢獻的智慧結晶,大多面臨尷尬的命運。它們或隨著時間而消失,或剩下創立者一人獨力支撐,又或淪為學術雞肋,被主流力量束之高閣。

這對正急于躋身世界科技強國之林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世紀悖論和難題。

孤獨的創始人
“最后一個學生在1998年離開了我。”


吳學謀現在已經73歲了,冠心病和高血壓折磨著他,3種隨身攜帶的特效藥仍不能為他帶來足夠的安全感。“我隨時都可能倒下。”

這個作風講究的數學家,喜歡一身正裝地坐在屋子中央,讓數千本書層層疊疊地將其包圍。他終生敬仰大學者羅素,偶爾流露出的表情——自信、嚴肅、桀驁不馴。

他就是“泛系分析”學說的創立者。在過去三十多年時間里,他試圖用這個網絡型理論實現跨學科的研究、網聯和統一,從數理化到文史哲,百科并包,甚至浩瀚的宇宙。

這個過于雄心勃勃的計劃,在以實用型研究為主的中國多少顯得有點特立獨行。高深艱澀,體系龐雜,讓外界長期將吳學謀的“泛系”視為&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