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這些不“消?!钡闹驹刚?,真的有意思
稿子發出來后,有讀者在后面評論,“很滑稽,野保協會的人曾經是偷獵者,環保志愿者曾經是違法企業的保安”。話語之間有些戲謔。但實際上,轉變往往來自國人最樸素的價值觀,來自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責任編輯:張玥晗
堆放著白色噸袋的這片樹林,不時有黃羊出沒。南方周末記者 劉怡仙 攝
稿子發出來后,有讀者在后面評論,“很滑稽,野保協會的人曾經是偷獵者,環保志愿者曾經是違法企業的保安”。話語之間有些戲謔。但實際上,轉變往往來自國人最樸素的價值觀,來自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騰格里沙漠邊緣再現污染的問題在2019年11月被媒體曝光,因為事關騰格里,新聞比較轟動。當時官方已經知情,著手處理污染物半個月了。1個多月后,編輯覺得可以從發現這個污染物的志愿者著手,梳理污染發現過程,談談環保志愿者在當下的處境。
偶然還是必然
抵達中衛的時間是深夜,我在城區酒店先住下。第二天一早,我在一個市場的鳥魚花爬寵店,見到了志愿者李根山。那個寵物店很小,不是很整潔,并且有些動物的臭味,剛開始我真有點坐不住。李根山56歲了,我管他叫李老師。他的發型很特別,齊整地把頭發梳到后面,扎起來。但是發量太少,小辮子又短又細。
我倆本來約好,當天李老師帶我去現場轉轉。但兩天前,他們又在巡夜時發現罐車倒廢水的事情,并一下捅到了央視。我到中衛那一天,李老師接受采訪至深夜,第二天又有幾撥記者等著他。他只好跟我說抱歉。我后來知道,類似幾撥記者等著的繁忙景象,已經持續一個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