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對今日歷史學的意義

已經過去整整五十年了,陳寅恪離開這個世界。但是今天重讀他留下的文字,我們仍很容易產生雖已隔世、而略無隔世之感的慨嘆。

責任編輯:劉小磊

陳寅恪(圖右)晚年在家中為學生授課。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20年1月9日《南方周末》)

已經過去整整五十年了,陳寅恪離開這個世界。但是今天重讀他留下的文字,我們仍很容易產生雖已隔世、而略無隔世之感的慨嘆。

這與我們身處于和他當年幾乎相同的文化語境之中,應該有很大關系。

正因為如此,陳寅恪對我們今天的歷史研究,就愈加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我想到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他是一名深深扎根在中國文化傳統的土壤之中的現代學術巨人。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所從事的是“不中不西”之學。所謂“不中”,雖然尤其明顯地體現在他有關“塞表殊族”題材的作品里,但其實也可以很清楚地從他探討純粹涉及漢文明史跡的許多論述中看出來:即不見于舊式經史之學的那種純屬近代性質的社會—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它來自于外部世界的浸染,而不是從本土傳統中生長出來的。

盡管如此,讀他的文章,你仍然會感到一種根深蒂固地只屬于中國的泥土味。這又與他說自己的思想議論近乎同光、曾張的自我定位完全一致(“寅恪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于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含蘊在他這番夫子自道背后的深意,今日仍很值得我們反復玩味。曾有人在陳寅恪的傳記里,為此給他戴上一頂“文化保守主義”的帽子,即算交代了事。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粗淺輕佻的看法。

我覺得陳寅恪從中表達的,是一種委婉的批評,針對當時不同的力量自二十世紀初都逐漸走上用顛覆傳統來謀求自新的道路選擇。身為比曾國藩、張之洞年輕兩三輩的后生,陳寅恪的思想、立場和見解不可能無所區別于曾、張。他想暗示的,與其說是他本人與曾、張思想及其議論的認同性,不如說是二者之間的延續性。他的自況似乎意在揭示,沿著曾、張的思想脈絡,中國文化也完全可能遵循一條被現代中國人認為行不通的道路,終而融入現代。那是一條在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盤之上重建它的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