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陳昌鳳:未來十年,記者可能是這樣工作的

“私人訂制”的個性化新聞是不是局限了我們的信息范圍,制造了信息繭房?

責任編輯:汪韜

“私人訂制”的個性化新聞是不是局限了我們的信息范圍,制造了信息繭房?

媒體記者正準備采訪(資料圖)。 (新華社/法新/圖)

新媒體時代,傳播主題和平臺都發生了巨大轉變,給記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機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陳昌鳳以十年后記者的日常故事展開,在2019年12月13日的南方周末年度盛典之“Green+綠色創變者大會”上,為記者如何應對新技術挑戰進行剖析、給出建議。南方周末記者根據現場演講內容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一周的調查性報道,一天就可以完成

十年后,一位環境記者的工作狀態可能這樣的:

早上8點,記者乘坐無人駕駛車前往辦公室的路上,傳感器發回了空氣污染的警告,接著派出兩架無人機到現場采樣。半小時以后,算法通過社交媒體的信息分析告訴記者,今天的熱點話題是空氣質量和兒童呼吸困難。

9點鐘到辦公室,記者用人機對話調出了歷史空氣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