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雷頤的2019書單
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近著有《從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時刻》《孤寂百年: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十二論》等。
責任編輯:劉小磊
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近著有《從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時刻》《孤寂百年: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十二論》等。
《死屋:沙皇統治時期的西伯利亞流放制度》,[英]丹尼爾·比爾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
由于嚴酷的地理、自然條件,早在1591年,沙皇俄國就有罪犯被送到西伯利亞流放,服苦役。此后,越來越多的罪犯,從刑事犯到政治犯,被押送到西伯利亞。從19世紀初到1917年十月革命,沙皇政權將超過100萬囚徒和他們的家人流放到西伯利亞。因此,西伯利亞又有“沒有屋頂的大監獄”之稱。
所以,一提起沙俄時代的西伯利亞,人們想起的是十二月黨人和他們的妻子,在茫茫的西伯利亞原野艱難行進;想起的是普希金的名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在西伯利亞礦坑的深處,望你們堅持著高傲的忍耐的榜樣,你們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絕不會就那樣徒然消亡……”;想起列賓那幅描述一個政治流放者突然回家情景的名畫《意外歸來》。
當然,一定還會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死屋手記》。陀氏曾因謀反罪被判在西伯利亞服苦役,以親身經歷為基礎,以客觀、冷靜的筆調,用回憶、隨筆、特寫、故事等形式寫出了這部傳世之作。書中記述了他在苦役期間的所見所聞,真實地再現了沙俄苦役犯監獄的野蠻、殘暴,勾畫出一幅極其可怕的圖景。
陀氏以個人經歷為基礎的《死屋手記》在1862年出版后,影響深遠巨大。一個半世紀后,英國倫敦大學的歷史學家丹尼爾·比爾(DanielBeer)在俄國查閱了一年半之久的有關檔案,其中大量不為人知,并且運用了19世紀俄國的新聞報道、官方報告和小說等等,完成了一部系統研究西伯利亞流放制度的歷史著作。作者將此書起名為《死屋:沙皇統治時期的西伯利亞流放制度》,向一個半世紀前的《死屋手記》致敬。
十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