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凌晨地下25米處,廣州大道地陷失聯石姓父子遺體找到
廣州大道地陷第四次新聞發布會2020年1月11日下午5點35分舉行。據通報,經過41天的不懈努力,截至1月10日,事故中三名失聯群眾遺體已經找到。據此前報道,2019年12月1日上午,在廣州大道北禺東西路交界處發生地陷事故,事故中有三名群眾失聯。
廣州大道地陷第四次新聞發布會2020年1月11日下午5點35分舉行。據通報,經過41天的不懈努力,截至1月10日,事故中三名失聯群眾遺體已經找到。據此前報道,2019年12月1日上午,在廣州大道北禺東西路交界處發生地陷事故,事故中有三名群眾失聯。
官方發布
中國中鐵廣州軌道交通工程指揮部副總工程師譚小春:
將持續開展家屬安撫、善后工作
發布會上,中國中鐵廣州軌道交通工程指揮部副總工程師譚小春介紹了基本情況:2019年12月1日上午9:28,在廣州大道北與禺東西路交界處地面出現塌陷。途經該區域的1輛清污車和1部電動單車掉落其中,共有3人被困。
經連續24小時不間斷搜尋,2020年1月6日凌晨,搜尋人員在搜尋區域地下21米處搜尋到了羅姓失聯人員遺體;1月10日凌晨,搜尋人員在搜尋區域地下25米處發現失聯的石姓父子遺體。公安部門均做了身份確認。相關情況也已通知遇難者家屬。
譚小春介紹,此次搜尋工作面臨著極其復雜的情況:
第一,在發生首次塌陷后,短時間內塌陷范圍不斷擴大,導致施救行動多次受阻。根據專家組意見,當時塌陷區域邊坡最大坡度超過70度,如果不立即加固,將危及周邊高架橋等建筑物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現場采取了加固邊坡措施,防止塌方范圍進一步擴大,為搜尋工作創造條件。
第二,塌陷區域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地下水豐富,地下水位高,搶險搜尋中還要同時進行流沙層的處理。經過專家組反復論證,進一步優化搜尋方案,增加地下咬合樁圍護結構,形成救援基坑,擴大搜尋范圍?,F場共施工了54根咬合樁,下挖過程中設置了四道混凝土支撐。
第三,搶險搜尋基坑西側緊鄰廣州大道高架橋,東側緊靠禺東西路口沙河涌公路橋,周邊建(構)筑物密集。搜尋過程中,在周邊布設了超過100個監測點,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并采取措施確保周邊建(構)筑物安全。
第四,搜尋基坑周邊涉及地下管線眾多,主要有直徑1.65米的污水管、220千伏和10千伏的高壓電纜、直徑1.2米的自來水管、直徑0.3米的燃氣管、16孔的通信管道等,搜尋中需對地下大量管線進行遷改、監測和保護,以確保不發生次生災害,為擴大搜尋范圍創造條件,并減少對周邊市民生活的影響。
譚小春介紹接下來下一步將重點做好持續開展家屬安撫、善后工作;采取措施盡快恢復交通和周邊生產生活秩序;配合相關部門開展事故調查工作。
廣州市應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羅傳亮:
目前正集中力量恢復交通和周邊生產生活秩序
發布會,廣州市應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羅傳亮介紹稱,塌陷事故發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應急指揮部,組織應急、住建、公安、交通消防醫療屬地管線單位、地鐵、國家救援隊、藍天救援隊等各方力量,按照千方百計搜尋失聯人員、千方百計確保不再發生次生災害的原則,組織搶救、救援、搶險救援;搜尋過程中,組織了包括院士在內的20多名國家省市權威專家進行方案論證、技術決策,指導救援、搜尋工作;調集各類施工管理及技術人員現場指揮作業,現場24小時不間斷持續進行搜尋作業,每天投入施工搜尋人員約200人次。截至1月10日,累計投入搜尋人員超過1萬人次。同時投入了生命探測儀、地質雷達、地質透視儀、地質鉆機、等百余臺先進儀器和設備,累計投入各類設備超過3700臺次。
為確保周邊的建筑物構筑物安全,減少對周邊市民生活的影響,現場同步開展了全面的安全監測和管線遷改恢復的過程。天河區政府、地鐵集團、中國中鐵成立了兩個家屬安撫小組,開展安撫和善后工作。截止1月10日,三名失聯人員遺體已全部找到。目前正集中力量恢復交通和周邊生產生活秩序。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