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里,幽暗時代的一艘船

2019年底,94歲的上海石庫門里弄“景云里”,因為房屋征收和改造工作再次進入大眾視野。景云里建于1920年代,魯迅、茅盾、葉圣陶等文學大家都曾居住于此,他們的故事沉淀下來,成為這個上海里弄的歷史底蘊。時間跨入2020年代,景云里將迎來新的過客,留下新的故事。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劉悠翔

編者按:2019年底,94歲的上海石庫門里弄“景云里”,因為房屋征收和改造工作再次進入大眾視野。景云里建于1920年代,魯迅、茅盾、葉圣陶等文學大家都曾居住于此,他們的故事沉淀下來,成為這個上海里弄的歷史底蘊。時間跨入2020年代,景云里將迎來新的過客,留下新的故事。

2019年底的景云里牌坊 (南方周末記者 王華震/圖)

天剛蒙蒙亮,東橫浜路上就出現了匆忙的行人。一位三十出頭的青年,從路邊的石庫門里弄探出頭來。這個石庫門小區叫“景云里”,三年前剛剛建好,青色平瓦斜坡頂,淺灰粉立面間以紅磚裝飾,外觀簡潔但內部有些擁擠。 

青年手提行李,神情警惕,去日本的船票已經買好。他叫沈雁冰,大革命失敗后,在景云里的一間小閣樓里躲了整整十個月,沒有社交,也難見陽光。他以“茅盾”為筆名,用這十個月創作了長篇小說《蝕》。1928年6月,作為避難所的景云里也無法藏身,沈雁冰告別妻兒,去日本逃亡。

時間如河流,景云里是河上的一艘船,很多知識分子都曾像沈雁冰一樣登上這艘船,暫避風雨。 

如今,景云里北邊的多倫路歷史街區簇然一新,成為旅游景點。景云里卻還是個青色平瓦的小里弄,住著上海人家,飄著“萬國旗”和人間煙火。

景云里23號,魯迅1927-1930年曾在此居住。2019年底,這里的門前已經草木葳蕤。 (南方周末記者 王華震/圖)

魯迅人生的最后一站

茅盾入住景云里兩個月后,魯迅也搬了進來。

自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北平風聲鶴唳。當時身在北平的魯迅四處躲避,日本人開設的山本醫院、東交民巷的德國醫院,都曾是他的避難所。從八月到第二年十月,魯迅南游廈門、廣州,先后短暫就職于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但均因與校方不和而辭職。上海是魯迅的下一站,也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站。

魯迅與許廣平暫住在愛多亞路長耕里的共和旅館,需要尋得一處固定的住所。

1927年10月6日,多云,魯迅到上海的第四天。一大早,郁達夫和王映霞來訪,不一會兒,陶元慶和許欽文也結伴前來。暢聊至午間,郁達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