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尋到白鱘的那次長江調查,還有140種魚類也未發現,白鱘悲劇不是最后一個

一份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長江中最偉岸的生靈——白鱘,也許已經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責任編輯:汪韜

長薄鰍,我國鰍科魚類中個體最大的物種,非常漂亮,曾獲國際觀賞魚比賽銀獎。因為是產漂流性卵,受到電站影響大,受精卵難以漂流完成孵化,資源枯竭趨勢明顯。 (杜軍供圖/圖)

本次全面調查中,研究人員重點調查了長江干流、8條重要支流和洞庭湖、鄱陽湖,并將整個長江流域劃分為20×20公里的網格。在每個網格區域內,研究人員采取抽樣捕撈、調查當地水產市場的方式,希望能全面調查區域內的所有魚類物種。

讓危起偉擔憂的是,這次調查不僅沒能發現一個白鱘樣本,也沒能發現過去有記錄的140種魚類,其中60%是瀕危物種?!坝行┢贩N可能也已經滅絕了?!?/p>

一份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長江中最偉岸的生靈——白鱘,也許已經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2020年1月2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的一篇名為《白鱘的滅絕給長江生物保護留下了什么教訓》的論文預校樣(pre-proof)引發公眾關注。該論文指出,長江白鱘約于2005年、至少不晚于2010年滅絕。

網友紛紛感嘆,第一次聽聞白鱘之名,卻恰恰是與之永別之時。

悲劇的主角不只是白鱘,更多長江瀕危魚類正在默默無聞地走向滅絕邊緣。該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論文研究小組在2017-2018年對長江流域進行了全面捕撈調查,有140種記錄在案的魚類沒有被發現,白鱘只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例子。

他呼吁采取措施,以避免白鱘的悲劇繼續上演?!伴L江牽涉到的利益紛繁復雜,因此長江生態保護不是某個政府部門或某個機構的事,而應該有全民的支持?!?/p>

白鱘“滅絕”,尚未官宣,但情況不太樂觀

蜿蜒萬里的長江,孕育出人類已知的四百多種魚類,白鱘是其中體型最大者,身長可達7.5米。作為肉食性魚類,白鱘曾占據長江生物鏈的頂端,堪稱“長江魚王”。四川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所長杜軍展示了一條白鱘標本,利劍般的魚吻足有1米多長,令白鱘的外貌極具辨識度。

白鱘標本 (杜軍供圖/圖)

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白鱘,但它在美國的匙吻鱘科近親——美國匙吻鱘,早就以“鴨嘴魚”的諢名登上了中國人的餐桌。由于食用價值,美國匙吻鱘在中國大規模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