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課 | 寫作與挑戰
漢語文學界喜歡用10年來分類作家:70后、80后、90后等等。像我這樣的50后已經是恐龍級的了,40后的就不必提了,已經屬于另一個時代。不過,這種分類并沒有實際意義,最多是強調一些人青春尚在,還有取得成就的可能。但可能并不等于現實,另外,文學根本不是以代際來劃分的。
責任編輯:朱又可
(圖文無關)與托爾斯泰一較高低是許多小說家的雄心。圖為觀眾在中國美術館欣賞展出的作品《列夫·托爾斯泰》。
(本文首發于2020年1月16日《南方周末》)
漢語文學界喜歡用10年來分類作家:70后、80后、90后等等。像我這樣的50后已經是恐龍級的了,40后的就不必提了,已經屬于另一個時代。不過,這種分類并沒有實際意義,最多是強調一些人青春尚在,還有取得成就的可能。但可能并不等于現實,另外,文學根本不是以代際來劃分的。
我常說青春年華是寫作的本錢,因為創作是高強度的勞動,需要充足的腦力和體力,還需要專注和運氣。年輕人往往對老一代人有怨氣,這可以理解。老作家們占據了有限的出版和宣傳資源;在內陸他們許多人還身居官職——各省的作家協會的頭腦都是官員,這樣就給年輕人留下很少的發展空間,青年作家對他們的怨氣和對抗都是人之常情。而老一代作家們往往看不起青年作家,認為他們不過是在吃青春飯,寫的多是輕量級的作品,有的還不倫不類,最多不過是標新立異。
人們往往忽視了一個現實:文學是以杰作來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