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明清兩朝,歷時249年建成,巢湖姥山塔的傳奇
如君山之于洞庭、西山之于太湖,位于安徽中部的巢湖亦“有山如螺,浮于其中”,那就是姥山。姥山是巢湖最大的島嶼,與散落在周邊水域上稍小的姑山、鞋山,合稱巢湖三山,分別對應著當地“古巢州地陷”傳說里化身為山的焦姥、焦姥之女焦姑以及焦姑跑丟的一只鞋。
責任編輯:楊嘉敏
如君山之于洞庭、西山之于太湖,位于安徽中部的巢湖亦“有山如螺,浮于其中”,那就是姥山。姥山是巢湖最大的島嶼,與散落在周邊水域上稍小的姑山、鞋山,合稱巢湖三山,分別對應著當地“古巢州地陷”傳說里化身為山的焦姥、焦姥之女焦姑以及焦姑跑丟的一只鞋。
巢湖姥山島,有”青螺浮水,蓬萊界外“之美譽。
2019年,我搭船從渡口行過7華里的水路來到了姥山腳下。舉步不遠,路的左手邊,一片“屋舍儼然”的村落橫臥山坳。眼下還未“開湖”(指巢湖魚汛),漁民趁著島上林木蔥蘢、花繁鳥鳴、游人不絕,紛紛在自家小院、堂屋里支起簡易的桌臺,擺上幾把粗陋的椅凳,辦起“漁家樂”。和我一樣,380多年前,明朝合肥知縣熊文舉也在這里體驗過一把“漁家樂”。那天在村里的龍生草堂,熊知縣得聞:“是村跬步之外皆水,非筏不通,居人淳龐,外戶可以不閉”?;秀币詾樽约荷硖幬淞?,不免想到,“若使春水一棹經過,桑麻楚楚,四面桃花,水天一色,正不辨山之為姥也”。事實上,這只是文人的一廂情愿,姥山這座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湖島,從來沒有成為過“避秦躲世”的桃花源。而酒喝得有點嗨的熊知縣顯然一時忘了,他登島勘石的船塘曾經是大明王朝的水師港口。
午后,不知疲倦的我穿過漁村,翻越緩緩的山丘,柳暗蔭濃時,目光與600多年前的船塘相遇。沒有穿空亂石,沒有拍岸驚濤,波浪不興的水面散落著三三兩兩打漁船,峭壁上猶書:峨峨之積石,可撼風破□(疑失“浪”字)。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居姥山南麓被喚作南塘。元至正13年(1353年),“匿巢湖投姥山金花姐水寨”已為主將的俞廷玉相中此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