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林培源、李浩、金理:我的2019書單·虛構
責任編輯:朱又可
王彬彬篇
王彬彬
《人,或所有的士兵》,鄧一光,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
這是一部關于戰爭的小說。與一般正面描述謀略或場面的戰爭小說不同之處在于,這部小說的關注點在于一向被忽視的戰俘。通過庭審法官、戰俘郁漱石本人、辯護律師及多方證人的多重視角觀察,試圖重新拼貼出香港淪陷與光復的歷史,戰俘的命運,以及在淪陷與光復中國民政府與日本、英國、美國、蘇聯等之間復雜的國際關系;在史料搜集與文學敘事之間,在虛與實之間,還原被正史忽略的部分真相。在不同的視角中,個人與國家、民族之間的關系是不同的。在代表國民政府的審判官眼里,或在決定戰爭形態的大人物眼里,個人只是一串串冰冷的數字,是可以甚至需要犧牲的。作者想要做的是將那些被宏大的概念忽視的個體,那些被戰爭變成冰冷數字的個人從黑暗的陰影里打撈出來,使他們重新變成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具有人的溫柔、憂郁、絕望與恐懼,也讓人們看到在恐懼之下的勇敢與尊嚴,期望他們能有拒絕戰爭的權利,不再莫名其妙地因外力的支配而卷入戰爭,“是”一名士兵。戰爭給人性和文明帶來的傷害,并不會因戰爭的暫時終止而自然痊愈,它會在很長一段時間持續影響這個世界,如果我們不能夠對戰爭、導致戰爭的人性以及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有真正的反思,戰爭就不會真正消失。
《苔》,周愷,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5月
這部小說的特點,大約就在于不具有明顯的新潮特點。作為一部用四川方言寫作的小說,它很容易讓人想起李劼人《死水微瀾》式的大河小說,作者也似乎的確有意再現四川(尤其是樂山)一地自光緒九年(1883年)至辛亥前夕的整體歷史,這種整體性的抱負和相當的完成度,在熱衷于書寫碎片化世界的今天反而是獨特的。對于一位90后的寫作者來說,對川地的風土習俗、典章儀軌與人情世態的熟悉,也非常難得,不過作者著力之點,尚不在(或至少不止)于此,他更關心的恐怕還是革命。小說的前半部分,以返鄉鄉紳李普福為線索,敘寫王朝晚期相對封閉、獨立的四川的內部世界,后半部分則以李普福之子李世景為線索,封閉的地方世界開始與更廣大的外部世界、新的名詞與思想相遇。與此前同類作品不同的是,這部小說并不急于宣揚也無意于解構某一種觀念,而只是以冷靜的筆觸如實敘寫各種各樣的人在時代背景中的命運——無論是兵、匪或是革命者,似乎都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運。而作為線索人物,李世景是一個非典型革命者,或者是革命的旁觀者與偶然的贊助者,他的加入革命是多種看似并不重要的因素合力所致,革命的成功又在革命者費勁心力、大半犧牲后不期而至。這部小說留下許多謎團,如李普福去了哪里,李世景后來的命運如何,作者并不給出答案,仿佛只是以世界本來的面目予以呈現。
《楞嚴變》,姚偉,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4月
這部小說可視為一個形式上的文字游戲,通篇以夢與輪回驅動,其核心情節則是龜茲國不斷派人向西天求?。ūI?。独銍澜洝芬云瞥龎魩淼睦_,和取經核心人物公主與琴師反復輪回的各種前世今生,它融合了眾多中國傳統文學的因子、母題,如取經、盜寶、夢境、輪回等,似乎在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