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瑋評《蘇軾十講》丨不僅是生平傳記,更是精神傳記
本書雖脫胎自本科講義,卻非泛泛之談。朱剛先生一方面汲取了王水照、內山精也等先生成果,博采眾長。另一方面,他研讀蘇軾逾二十年,書中融入不少個人心得??梢哉f,本書集中展示了當下蘇軾研究的前沿成就。
責任編輯:劉小磊
本書雖脫胎自本科講義,卻非泛泛之談。朱剛先生一方面汲取了王水照、內山精也等先生成果,博采眾長。另一方面,他研讀蘇軾逾二十年,書中融入不少個人心得??梢哉f,本書集中展示了當下蘇軾研究的前沿成就。
人之才力懸絕,有時不可思議。譬如蘇軾,文藝創作光耀百世,學術思想自成一家,甚至吏務也頗精能。涉足之廣、造詣之深,常人難以望其項背。翻讀《蘇軾十講》時,冒出的第一個念頭是,區區十講,能否盡其底蘊?著者朱剛先生顯然作了精心布置。
《蘇軾十講》,朱剛著,上海三聯書店,2019
開頭一講借鴻、牛、月三個意象,綴連蘇軾一生,統領全局。接下來九講,依時序各擷取其生平一個重要時刻切入,分別是兄弟同舉制科、烏臺詩案、謫處黃州、廬山悟禪、金陵訪王安石、買田常州、元祐立朝、再貶惠州、自海南島北返。著者不求面面俱到,然而遇可能處,每上勾下連,力圖描繪所談主題的全貌。第五講不限于金陵之會,而通盤梳理三蘇父子與王安石關系始末;第六講不限于常州置家,而通盤梳理蘇軾在各地求田問舍之舉,皆可為例。第九講探討蘇軾等人和秦觀《千秋歲》詞,不限于此次酬應,更縱論北宋一朝士大夫的非集會同題寫作現象,視野尤其開闊,拓展了本書容量。蘇軾畢生事跡及其背景,已大略在是。
十講不滿足于敘述生平,還注意考察這些時間節點上蘇軾的精神活動。第二講通過賢良進卷,分析二蘇兄弟早年政見;第六講由金陵之行,鉤沉宋神宗晚年,蘇軾與王安石整合新、舊兩黨的構想;第八講闡發“元祐更化”時期,蘇軾作為舊黨起用,卻一力維護王安石“免役法”的獨立姿態。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