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味不是美食傳統
野味流行首先帶來了健康風險。寄生蟲、人畜共患病在“美味”中埋伏,野味常見的四大殺手——狂犬病、鼠疫、結核病和炭疽,個個致命。你以為古人飲食遠離野味是為了什么?他們知道這是以命相搏。
野味流行首先帶來了健康風險。寄生蟲、人畜共患病在“美味”中埋伏,野味常見的四大殺手——狂犬病、鼠疫、結核病和炭疽,個個致命。你以為古人飲食遠離野味是為了什么?他們知道這是以命相搏。
責任編輯:陳斌
野味燒烤。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野味流行首先帶來了健康風險。寄生蟲、人畜共患病在“美味”中埋伏,野味常見的四大殺手——狂犬病、鼠疫、結核病和炭疽,個個致命。你以為古人飲食遠離野味是為了什么?他們知道這是以命相搏。
“民以食為天”的“大吃貨國”有足以自豪的美食傳統。但是,美食傳統也不能跑偏。吃野味就不是什么美食傳統,也不是滋補養生,而是愚昧荒唐。
打野吃野味,在古代算是生存技巧,在豐衣足食、食材豐富的今天只能視為一種陋習。古代社會,食物來源不夠穩定,遇到災荒需要靠打野來補充。但是,野味在很久以前就被先人排斥到了餐桌邊緣,這是文明發展的成果。
中世紀的歐洲最上等的肉類是養殖的禽類,尤其是小閹雞最受歡迎。其次是豬肉,因為豬肉雖然美味,但是當時是把豬趕到森林里半散養,有寄生蟲危險。古老的法律典籍《薩克森明鏡》專門對散養豬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對“親近自然”的二師兄都如此小心翼翼,遑論其他純野生的食材了。因此,公元八世紀之后,歐洲人日常飲食中已經鮮有野味了,只保留了野兔、野鹿和野禽等寥寥數種。一些稀奇古怪的“野味”會出現在宮廷大宴上,但主要是炫耀的擺設,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