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出圈”,“絲路”升溫

2019年敦煌研究院的吐蕃大展讓人耳目一新,不僅在于其展品的豐富、絕大多數外國借展的展品都是首次來華,更在于它刷新了公眾對西藏歷史的認知。

責任編輯:邢人儼

(馮慶超/圖)

(本文首發于2020年1月23日《南方周末》)

年度博物館展覽:《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

2019年敦煌研究院的吐蕃大展讓人耳目一新,不僅在于其展品的豐富、絕大多數外國借展的展品都是首次來華,更在于它刷新了公眾對西藏歷史的認知。

與唐代是漢人歷史的高光時刻一樣,吐蕃帝國也是西藏歷史上的輝煌期。征伐、貿易和同化,使高原上的吐蕃爆發出了驚人的創造力。這種爆發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其周鄰諸文化交融中激發出來的。眾多帶有粟特、波斯、地中海風格的珍寶展現了一個深受內亞文明影響的吐蕃文化。

文化上的交流、開放、創新,是吐蕃帝國的關鍵詞。該展覽豐富了我們對于西藏的認知,從而還原出中古時期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放的文明。

2019年,中國的博物館展覽愈加受大眾關注,與文博特展相關的新聞多次“出圈”,引起大眾廣泛討論。高校博物館在最近四五年保持著快速的發展,但在2019年,它的影響力終于進入公眾視野。而圍繞“絲綢之路”的展覽,成為近兩年一些博物館的選題重點,2019年主題展數量尤其多,而且規模宏大。

2019年,博物館展覽亮點頻現。如遼寧省博物館的“又見大唐”,在展覽之外,配套的學術研討會、學術論文發表、講座、導覽方面也做足了功夫。上海博物館的國際化策略也繼續發揮其優勢,與日本的交流日趨頻繁。最令人驚喜的是敦煌研究院與美國合作舉辦的吐蕃大展,很多稀見的歷史文物,改變了參觀者對吐蕃的原有印象。

展覽專業化有待提升

博物館特展的策展學術化一直是國內特展的短板之一,與國外頂尖博物館所慣行的圍繞策展人個人趣味和學術造詣而實現的展覽相比,中國博物館的整體策展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如國家博物館每年以某個省份的文物集合(一般與某省的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