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亟需心理干預:“處理恐慌也是重大任務”
有醫生剛脫下工作服,巨大的壓力讓其瞬間變身“小女生”坐在房間里嚎啕大哭,對于此類采用情緒支持治療,多一些陪伴和聆聽,幫助他們宣泄情緒;有不知如何宣泄情緒的醫生,表面上看一切正常,卻因不能休息、無法輪換,出現急性“應激障礙”,嚴重失眠導致無法正常上班,對于此類醫生,他們開出了抗焦慮藥。
武漢市民以兩種心理問題居多:一種是“疑病癥”,即就醫檢查顯示“沒有異?!?,但仍不能打消顧慮,常伴有焦慮;一種是“強迫性恐懼”,防疫物資一應俱全,但依然有一種難以抗拒的恐懼。武漢之外,普通公眾看到疫情的現狀后,因為共情和同理心,間接導致身心出現困擾,甚至精神崩潰,形成“替代性創傷”。
北京大學副教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即將參加中國心理學會組織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就是應對這次疫情的,處理恐慌也是重要任務”。
責任編輯:曹海東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有醫生剛脫下工作服,巨大的壓力讓其瞬間變身“小女生”坐在房間里嚎啕大哭,對于此類采用情緒支持治療,多一些陪伴和聆聽,幫助他們宣泄情緒;有不知如何宣泄情緒的醫生,表面上看一切正常,卻因不能休息、無法輪換,出現急性“應激障礙”,嚴重失眠導致無法正常上班,對于此類醫生,他們開出了抗焦慮藥。
武漢市民以兩種心理問題居多:一種是“疑病癥”,即就醫檢查顯示“沒有異?!?,但仍不能打消顧慮,常伴有焦慮;一種是“強迫性恐懼”,防疫物資一應俱全,但依然有一種難以抗拒的恐懼。武漢之外,普通公眾看到疫情的現狀后,因為共情和同理心,間接導致身心出現困擾,甚至精神崩潰,形成“替代性創傷”。
北京大學副教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即將參加中國心理學會組織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就是應對這次疫情的,處理恐慌也是重要任務”。
2020年1月24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癥隔離病房,醫護人員為病人治療。
“你知道不被需要是怎樣一種滋味嗎?”農歷鼠年前幾天,湖北省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肖勁松接到一個電話,來電者是一位醫生,剛被確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當時,中南醫院床位極度緊張,連被感染的醫生都收不進,只能自我隔離在朋友提供的一間無人居住的房子里,空調和暖氣都沒有。家人的電話接踵而至,指責這位醫生把病毒帶回了家,讓家人也面臨被感染的風險。
滿腹委屈、無助、內疚……種種情緒涌上心頭,她撥通了肖勁松的電話,傾訴“不被需要的痛苦”。
疫情暴發,人們不光面臨生理上的挑戰,還有心理上的困惑——患者被迫離開熟悉的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