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書架 | 帶領我認識人性的三部著作
作為一名史學工作者,我認為盡管史學可以有保存記憶、提供借鑒、經世致用、消遣娛樂等種種功用,它最主要的研究對象還是歷史情境中的人,它追求的最高目的是通過研究歷史來理解和把握人性,探索由人類構成的社會產生、延續與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因此,我將《雙城記》《蒙塔尤》和《羅馬革命》列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三本書,理由是它們都在引導我思考、理解人性的過程中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劉小磊
呂厚量,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員,著有Xenophon’s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譯有《羅馬革命》。
(本文首發于2020年1月30日《南方周末》)
作為一名史學工作者,我認為盡管史學可以有保存記憶、提供借鑒、經世致用、消遣娛樂等種種功用,它最主要的研究對象還是歷史情境中的人,它追求的最高目的是通過研究歷史來理解和把握人性,探索由人類構成的社會產生、延續與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因此,我將《雙城記》《蒙塔尤》和《羅馬革命》列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三本書,理由是它們都在引導我思考、理解人性的過程中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雙城記》:人性的邪惡與純真
狄更斯的《雙城記》是我在初中時代最早接觸的世界文學名著之一。時至今日,我仍會不時回味起一個周六中午放學后,以自己積攢多時的19.8元零花錢為代價,小心翼翼地捧回一部《雙城記》中譯本時的激動心情。后來我去天津、北京和愛丁堡求學時曾隨手買過三四個價格低廉的《雙城記》英文版,不巧的是都有印刷模糊、缺頁少字或錯訛連篇等問題(有的恐怕是盜版書)。最后只得下血本買了企鵝出版社的全套《狄更斯選集》紀念版,以便為自己的這段記憶保留一份實實在在的物質寄托。
慚愧的是,如今回想起來,初中時代的自己在閱讀那本小說時想必是相當不得要領的——對于《雙城記》的兩大基本敘事線索(革命與愛情),當時的我還處在懵懂無知的狀態之中,只知道革命斗爭總歸是好的,而小孩讀到談情說愛的章節時最好直接跳過去別看。不過,狄更斯在書中對于人性的生動描述與精妙刻畫卻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讓我牢牢記住了羅瑞先生的責任感、職員杰瑞的愛貪小便宜、露西的忠貞、曼內特醫生的正直、間諜巴薩的卑劣、德伐日太太的仇恨和卡爾頓最后的偉大自我犧牲。
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雙城記》對革命爆發前夕巴黎貧民苦難生活與絕望心態的一段出色的細節描寫:
饑餓時孩子們臉上、成人臉上的標記,也深深進入多年的和新出現的每一道皺紋。到處都充斥著饑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