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前的南北博弈

清帝退位后,孫中山辭職,南京參議院依法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只是兌現政治承諾而已。于孫無所謂讓,于袁無所謂奪

責任編輯:劉小磊

南北議和,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轉折。議和的結局是清帝退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通過和平談判實現政權更迭的重大事件。清帝退位后,孫中山辭職,南京參議院依法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只是兌現政治承諾而已。于孫無所謂讓,于袁無所謂奪

辛亥年九月十一日(1911年11月1日),清軍與民軍在漢口激戰,袁世凱督師到鄂,駐節孝感蕭家港。這一天,上諭電達前線:“袁世凱現授內閣總理大臣,所有派赴湖北陸海各軍及長江水師仍歸袁世凱節制調遣。”同日,奕劻、那桐、徐世昌總協理大臣及載澤、載洵、傅倫、善耆等親貴大臣均上奏辭職。袁世凱取得了足以控制朝政與指揮軍隊的權力,他一面奏請朝廷停止進攻,一面命劉承恩給黎元洪寫信求和。

劉承恩是袁世凱的舊部,又是黎元洪的同鄉和朋友,早在袁世凱來鄂之前,他就給黎元洪寫過兩封信,轉達袁“和平了結,早息兵事”之意。兩信未復,九月十一日,劉承恩給黎元洪寫了第三封信,仍未回信。袁世凱親自致函黎元洪,表達善意,黎元洪這才復信:“公果能來歸乎?與吾徒共扶大義,將見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將來民國總統選舉時,第一任之中華共和大總統,公固不難從容獵取也。”(張國淦:《辛亥革命史料》,龍門聯合書局,1958,頁279)九月十九日,身在漢陽前線任民軍總司令的黃興也致函袁世凱,對袁寄予厚望:“明公之才能,高出興等萬萬,以拿破侖、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拿破侖、華盛頓之事功,直搗黃龍,滅此虜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為拿破侖、華盛頓,即南北各省,當亦無有不拱手聽命者。”(《黃興集》,中華書局,1981,頁81-82)

劉、蔡過江,袁世凱伸出橄欖枝
袁世凱接到黎、黃信后,九月二十日,派劉承恩、蔡廷幹(袁的副官,海軍正參領,他是黎元洪的學友及黎在北洋水師時的同僚)以他私人代表的名義過江議和。

就在這幾天,山西、云南、貴州、上海、蘇州、浙江、福建相繼獨立,黎元洪通電各省派全權委員赴武昌組織臨時政府,湖北民軍士氣大振,主戰派占了上風。九月二十一日,劉承恩、蔡廷幹赴武昌請見黎元洪。迫于主戰派的壓力,黎元洪勸袁世凱倒戈北伐,克復京師:

“以項城之威望,將來大功告成,選舉總統,當推首選。”劉、蔡摸清了黎元洪的態度,第二天離開武昌。黎元洪又給袁世凱寫了一封親筆信,洋洋灑灑一千二百余字,作為對劉、蔡談話的補充,交劉向袁復命。

清廷連發上諭催袁世凱回京組織內閣,九月二十三日,袁進京赴任。審時度勢,他深知民軍士氣正盛,此時求和,尚缺籌碼,惟有攻克漢陽,方能折殺民軍銳氣,把黎元洪逼上談判桌來,也向朝廷和北洋軍中的主戰派有所交代。袁到京后,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前來拜謁,表達了有意調停武漢戰事、促成袁內閣與黎元洪停戰議和的愿望。十月初七(11月27日),朱爾典致英外部葛壘電:“今署理漢口總領事電稱如下:清軍攻克漢陽,革軍退避武昌,軍心已挫。黎都督元洪現預備承認立憲政府,并因此事已發寄公文。”

清軍大獲全勝,馮國璋準備乘勝渡江,再取武昌。武昌起義元勛中的主戰派見民軍不敵北洋軍,北伐無取勝的希望,更恐武昌失守,丟掉獨立各省盟主的地位,遂同意黎元洪通過英國駐漢口總領事與袁世凱聯絡,接受袁提出的停戰條款。

十月初十(11月30日),袁世凱再派密使劉承恩、蔡廷幹過江,與黎元洪談判。同日,各省代表由上海來到武漢,因武昌陷于清軍炮火之下,乃假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為會場,召開第一次會議,同意與袁世凱議和。英國駐漢總領事表示,黎元洪須能代表各省,方可開議。為使黎元洪有與袁世凱談判的對等地位,各省代表會議當日議決:以鄂軍政府為中央軍政府,請黎元洪以大都督名義,執行中央政務。

袁世凱、黎元洪達成停戰協議:從十月十三日早八時至十月十六日早八時(12月3日至12月6日),停戰三天。這是辛亥革命時期,民軍與清軍的第一次停戰,以后又簽署了五次協議,將停戰期一直延續到1912年1月29日。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圖為出席典禮的證件“慶祝券”?!D片采自《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國》


袁世凱委任唐紹儀為議和全權代表,南下議和
十月十七日,上諭:“著袁世凱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