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疾控中心是怎么工作的
“如果未來幾天,外地返穗人口增加,那發熱人員增加的風險肯定會加大?!?/blockquote>責任編輯:周建平 蒯樂昊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最近幾天廣州的地鐵人流量約為單日100萬人,發熱率為十萬分之一點七到三點五。也就是說,每天在地鐵內監測到的發熱病人在17人到35人之間,情況相對穩定
“如果未來幾天,外地返穗人口增加,那發熱人員增加的風險肯定會加大?!?/p>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全文約2398字,細讀大約需要6分鐘
疫情監測組:地鐵里的發熱率為十萬分之一點七至三點五
疫情監測組有46名工作人員,他們需要前往全市發熱門診、交通聚集點和公共場所,對當地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指導,保證測溫工作的進行;與廣州各大學校對接,建立完善學校監測與防控體系;對番禺療養院進行醫學觀察,這里目前是湖北來穗人員的集中觀察點;對動物交易市場、農貿市場進行調查,開展病毒溯源工作。在掌握監測數據后,對全市疫情進行整體分析和風險評估。
疫情監測組組長景欽隆介紹說:“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布網,把監測網絡布全,一旦發現病人進入監測網絡,我們馬上對接處置?!?/p>
疫情監測組在病例家中采樣
目前廣州市已經實現了地鐵、客運站與機場監測的全覆蓋。景欽隆曾參與H1N1流感等疫情的抗擊工作,他明顯感覺到,由于網絡的發達和技術的進步,在這次布局監控中各部門間信息跟進與同步非常迅速。
疾控中心開發了電子問卷小程序,監測地點如果發現了發熱病人,可掃碼填寫,監測組由此可實時得知廣州市發熱人員情況,再由疫情監測組工作人員對接后續發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