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如何起步

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是否已為人民幣國際化做好準備?人民幣國際化成功的概率和風險有多大?

責任編輯:戴志勇

隨著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和美國次債危機的不斷惡化,國際大投資家羅杰斯等人看好人民幣,放言未來唯有人民幣可能替代美元。在此背景下,國內部分學者和金融界人士竭力主張我國政府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是否已為人民幣國際化做好準備?人民幣國際化成功的概率和風險有多大?



充當國際貨幣“得”與“失”
簡言之,貨幣國際化就是一國貨幣在境外的流通和使用過程。美元是全球范圍內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化貨幣。在多種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其所占份額曾超過75%,歐元的誕生和運行部分削減了美元的份額,但其份額至今仍高達65%左右。

一國貨幣充當國際貨幣的好處有哪些呢?想想美國只需要印發鈔票就可以購買中國的制成品和中東石油,而中國只有通過飽含民工血汗、透支子孫福利的商品和資源的出口換回美元,才能用它去購買澳大利亞的鐵礦石、美法的大飛機和世界名牌奢侈品。美國擁有的這種好處就是其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第一大利益:鑄幣稅收入。

鑄幣稅為政府由于印制貨幣的壟斷權而獲得的收入,主要指政府通過印制貨幣所獲得的購買力。與此相關的是通貨膨脹稅。它指貨幣的持有者由于通貨膨脹而遭受的資本損失。在居民持有的經物價調整后的實際貨幣數量不變的場合,鑄幣稅就等于通貨膨脹稅。政府鑄幣稅的實質是收入從居民手里向政府的轉移。部分人均收入低、征稅能力弱的發展中國家,鑄幣稅曾經高達GDP的4%-6%和非鑄幣稅收的30%,但這些國家大都經歷了惡性通貨膨脹。

政府獲取鑄幣稅而不引起通貨膨脹和居民資本損失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其條件就是本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在不斷提高。貨幣化程度是用貨幣總量(通常用表示現金加全部銀行存款的M2表示)占GDP的比例來衡量。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貨幣化程度只有25%,到1980年代末達到100%。這一時期央行印發貨幣通過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或者發放物價補貼投放到流通領域并沒有引起通貨膨脹,因為農村等新興商品經濟的交易需求吸收了這個額外的貨幣增量。此種場合政府購買力的增加(或鑄幣稅收入)又稱貨幣化利益。這也是這一階段改革進展順利的原因之一,貨幣化利益可以在沒有人受損的情況下讓每個人都得到一個增加的收益。但是貨幣化利益消耗完畢后,政府再靠印鈔票來花就會導致通貨膨脹。這也就是為什么需要法律限制或禁止政府搞赤字財政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民幣的國際化,即中國通過額外的貨幣投放滿足其他國家貿易和投資等真實經濟活動對人民幣的需求,也可以給我國帶來類似的鑄幣稅收入。但人民幣對其他國家貨幣或美元的替代過程,是以減少這些國家或美國的鑄幣稅收入為前提的。這是人民幣國際化利益與國內貨幣化利益之間的一個重大區別。政府主導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警惕并實施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