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感染后,兩個外地護工的艱難收治
只要有病人,就有工作,一旦丟失了客源,也就失了業。平常時候,這種情況一般不會發生。但新冠肺炎打亂了一切。
責任編輯:吳筱羽
2月9日,醫護人員在雷神山醫院了解新冠肺炎患者病情。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只要有病人,就有工作,一旦丟失了客源,也就失了業。平常時候,這種情況一般不會發生。但新冠肺炎打亂了一切。
也有一頓好吃的,那個送她們棉襖的好心人,在2月9日深夜送來盒飯,張姐已經好久沒吃過熱乎的飯菜了。
從上至下的政策和網絡上引起波瀾的眾多求助一起,無疑給集中隔離的實施主體社區施加著雙重壓力。
56歲的張姐在尋找一個安頓之所。她是武漢市中心醫院的一名護工,從黃岡來省城謀生。她和一家家政公司簽了合同,家政公司送她到醫院陪護病人。如今,她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卻無家可歸。
家對張姐來說,一種意義上,是故鄉黃岡的家。武漢早已封城。張姐的兒媳說,他們原本打算在黃岡弄張通行證,去武漢接婆婆回家隔離,但后來他們打聽到,還要武漢這邊開放行證明。
另一重意義,是武漢的住所。但張姐這樣的外地護工,以醫院為家,吃穿住都在院內,晚上就住在病床旁,從外地來的人,并不會在武漢租房。
護工是中國醫療行業特有的工種。隨著住院患者陪護需求增加,僅僅靠醫療機構增加護士數量,已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護工職業隨之出現。
平常的日子里,護工模式存在的問題只是偶爾出現。一篇分析護工的文章提到,當護工沒有需要服務的患者時,護工需要有休息地點,由于很多醫院、公司沒有能力給護工提供,護工只好在醫院走廊座椅處休息。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雇主離開、疑似感染、醫院趕人,這份職業的風險被放到最大,這一本就弱勢的群體,更加脆弱。
在本已因疫情焦頭爛額的醫院、家政公司、社區等多方的拉鋸中,疑似被感染的外地護工要得到安頓,比起普通武漢市民更難,也有不足為人道的辛酸。
無家可歸:“幾乎不離開醫院和病人”
2017年底,張姐第一次上武漢打工。
丈夫去世得早,小兒子尚未結婚,大兒子有一對兒女,一家六口人“全住在一個屋子里”。在武漢做家政,賺得比黃岡多,張姐想補貼家用。張姐兒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其實家里人也不想讓她來武漢,外頭辛苦,而且家里還有兩個小孩子要婆婆照顧,但張姐還是想出來掙錢。
她找到了這家家政公司,公司專門負責為武漢市中心醫院找護工。
張姐在中心醫院的雇主,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婆婆。每天155元,家政公司從中抽走24元,十天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