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天3.1篇文章
自1月15日至2月5日,中國學者參與發表的新冠肺炎學術文章共66篇,平均每天發表3.1篇,參與研究人員總計590位。
內容上,對傳染病流行預測的研究最集中,共有26篇文章;病毒分析的20篇;臨床數據分析9篇;藥物研發6篇。非研究論文的專家觀點和信息資訊共有5篇。
SARS期間,2002年11月-2003年7月,在WebofScience和PubMed兩個數據庫上進行檢索發現,前者的SARS相關文獻2295篇,其中中國學者發表588篇,平均每天2.17篇;后者共680篇,中國學者占119篇,平均每天0.44篇。
責任編輯:張玥
自1月15日至2月5日,中國學者參與發表的新冠肺炎學術文章共66篇,平均每天發表3.1篇,參與研究人員總計590位。
內容上,對傳染病流行預測的研究最集中,共有26篇文章;病毒分析的20篇;臨床數據分析9篇;藥物研發6篇。非研究論文的專家觀點和信息資訊共有5篇。
SARS期間,2002年11月-2003年7月,在WebofScience和PubMed兩個數據庫上進行檢索發現,前者的SARS相關文獻2295篇,其中中國學者發表588篇,平均每天2.17篇;后者共680篇,中國學者占119篇,平均每天0.44篇。
2020年2月9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征”研究,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表。
該研究對國內已確診的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回顧,其中僅1.18%的患者與野生動物有過直接接觸,31.30%的患者去過武漢,71.80%的患者與來自武漢的人員接觸過。并發現,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3.0天(范圍從0至24天),最長可達24天。
在此六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指出,要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要組織動員全國科研工作者參與疫情防控方面的科研攻關,推動相關數據和病例資料的開放共享。
據南方周末記者梳理,國際論文期刊數據庫中最早一篇關于新冠肺炎的研究發表于2020年1月15日——來自浙江大學的一篇題為《檢測人類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最新進展》的論文發表于《醫學病毒學雜志》。
自1月15日至2月5日,中國學者參與發表的新冠肺炎學術文章共66篇,平均每天發表3.1篇,參與研究人員總計590位。這其中,11篇發表于國際頂級刊物。
而在SARS期間,2002年11月-2003年7月,在Web of Science和PubMed兩個數據庫上進行檢索發現,前者的SARS相關文獻2295篇,其中中國學者發表588篇,平均每天2.17篇;后者共680篇,中國學者占119篇,平均每天0.44篇。
21天,66篇論文
2020年1月15日以來,國內外的中國學者關于新冠肺炎的論文數量逐漸增多,1月29日和2月4日達到最高峰,分別達到11篇和9篇。比如1月24日,全天發表5篇文章,其中4篇發布于國際頂級刊物。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推出的“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科研動態監測平臺,以及中國知網、Elsevier、Wiley Online Library等期刊論文平臺。
這66篇論文按照發布平臺,可以分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