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參戰,新技術攻堅
中國500強企業在參與本次疫情防控中體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如投入資源、參與行動、參與形式等更加專業。
5G、人工智能、AI輔助診斷、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企業的行動中充分展示出了優勢。中國500強企業中共有37家企業提供了相關新技術支持。
60家中國500強企業相繼啟動了全球物資采購,中國企業在全球采購的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物資緩解了疫區和國家防護物資之急。
中國500強企業在參與本次疫情防控中體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如投入資源、參與行動、參與形式等更加專業。
5G、人工智能、AI輔助診斷、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企業的行動中充分展示出了優勢。中國500強企業中共有37家企業提供了相關新技術支持。
60家中國500強企業相繼啟動了全球物資采購,中國企業在全球采購的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物資緩解了疫區和國家防護物資之急。
2019年12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已從武漢蔓延至全國,甚至全球多個國家。截至2020年2月11日12點,全國確診42714人,疑似病例21675人,湖北省累計確診病例31728人。
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1月25日,黨中央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后,眾多企業投入到戰“疫”中。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兩千家企業累計捐款兩百多億元。
然而,物資(尤其是醫療物資)緊缺依然是目前湖北省乃至全國不少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作為市場經濟中,在資源調配、能力配給和組織形式上更具優勢的企業,除捐款外,應如何有效參與這場抗疫戰?
為分析企業參與疫情防控的形式與特征,本文從網絡公開渠道對中國500強企業戰“疫”資料進行了收集,時間截至2020年2月8日18時。
近半企業捐款,更多企業差異化參戰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中國500強企業在參與本次疫情防控中體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如投入資源、參與行動、參與形式等更加專業。
具體來看,中國500強企業中,有218家企業進行了捐款(統計口徑為集團層面),占43.6%;有148家企業參與了醫療防護物資供應,占29.6%;有77家企業參與了武漢及其他地方的防疫醫院建設,占15.4%;有60家企業利用其全球生產網絡進行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物資全球采購,占12%。此外,有40家企業面向未來,為受困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減免租金費用等,有40家企業提供線上服務、為戰“疫”企業開通綠色通道等便捷服務,有37家企業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新技術支持,有37家企業提供了物資運輸、出行保障等服務,有36家企業參與保障生活物資供應,有24家企業參與了保障疫區水電油氣通信等公用服務。
圖:中國500強企業戰“疫”維度分布(單位:家)
超過200家企業“保供”,77家企業參與“援建”
自1月23日武漢宣布“封城”以來,不同城市相繼加強人員流動管控,號召大家春節期間居家隔離。這為疫情嚴重地區帶來了“保供”和“援建”的壓力,醫療防護物資、醫療資源、生活物資都面臨短缺。
其一,“加急生產+捐贈”,保障醫療防護物資供應。中國500強企業中有148家參與了“保供”行動。它們參與醫療防護物資保供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國藥集團、華潤醫藥、上海醫藥、廣州醫藥、復星醫藥等醫藥公司全力以赴,保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相關藥品和醫療器械的生產、供應和價格平穩。二是相關供應鏈企業積極行動保障醫療防護物資生產的原材料供應,如中國石化作為國內最大的醫衛用材料供應商,已開足馬力生產醫、衛用聚烯烴;中石油旗下公司也加快生產聚丙烯產品,最大限度保證下游口罩生產企業需求;中糧集團快速調整產能方向保障醫用酒精和燃料乙醇供應;中國恒天旗下公司加快生產口罩、防護服醫用無紡布原材料。三是直接采購或捐贈庫存口罩、消毒液等物品。
除藥品、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我們日常比較熟悉的物品外,部分企業還參與了其他專用醫療防護用品的生產供應,如用于重大傳染病員安全隔離與轉運的負壓救護車。奇瑞、華晨、北汽福田、上汽等車企承接了負壓救護車的生產任務,如上汽承擔了工信部下達的生產60輛負壓救護車的任務。
其二,保障油氣電通信等公用服務。保障公用服務對穩定社會、助力疫情防控有重大意義。中國500強企業中有24家企業參與了保障供油、供氣、供電、供熱、通訊等行動。疫情防控期間,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三大電信運營商推出免停機、緩停機等服務,保障疫情防控一線人員及疫情高發區用戶的正常通信;國家電網、南方電網采取“欠費不停電”等舉措,確保全國人民安全可靠用電;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加大對湖北地區成品油投放;華潤燃氣湖北公司提升服務措施,保障醫院公共衛生機構、居民家庭不斷氣。
其三,保障生活物資供應。繼湖北多地封城后,浙江、北京等地加強人員出行管控,保障生活物資供應成為部分企業的責任擔當。如中糧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糧油食品企業向全國消費者做出莊嚴承諾,疫情防控期間保障重要民生商品價格不漲、質量不降、供應不斷;華潤萬家、華潤五豐等在疫情發生后第一時間發布公告,承諾“不漲價、保供應”;蘇寧借助蘇寧小店、家樂福等門店覆蓋社區的優勢,為用戶的日常生活物資需求提供充足保障和“1小時達”服務;天貓超市和武漢18家盒馬鮮生超市不停業、不漲價、貨架不空;物美等地方商超也紛紛承諾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此外,伊利、蒙牛、首農、溫氏、維維、光明乳業等食品企業也通過捐贈等形式加大對湖北等地生活物資保障力度。
其四,各供所長援建醫院等防疫工程。1月25日,武漢市蔡甸區火神山醫院開工建設,隨后,基于疫情發展態勢,北京、湖南、陜西、河南、廣西等地相繼建設地方版“小湯山”。中國電建、航天科工、安徽海螺、安徽建工、廣西建工、陜西建工、北京城建、廣東建工、重慶建工、江西建工等77家中國500強企業參與了各地“小湯山”建設。
表:參與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的企業(部分)
其五,為戰“疫”一線提供服務支援。部分企業積極為參與疫情防控的組織、機構和個人提供金融支持、保險保障、綠色通道等服務支援。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太平洋保險、泰康人壽、新華人壽、陽光保險等保險企業以及阿里巴巴、復星集團等企業旗下金融保險板塊,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及其家屬、武警部隊、媒體記者、武漢火神山及雷神山兩所醫院一線建設者等捐贈專屬保險產品。
中國銀行、中國郵政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等企業積極為疫情防控提供金融服務保障,如工商銀行推出做好疫情防控各項金融服務保障12項舉措、中國建設銀行發布支持疫情防控及金融服務保障10條舉措、中國農業銀行出臺18項措施等。
37家企業提供新技術
新技術的廣泛參與和利用是本次疫情防控戰役的亮點。5G、人工智能、AI輔助診斷、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企業的行動中充分展示出了優勢。中國500強企業中共有37家企業為戰“疫”行動提供了相關新技術支持。
其一,“5G+疫情防控”。得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指令后,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火速完成了兩院5G基站建設,并完成了5G網絡全覆蓋,讓疫情防控跑在了5G信息高速上。此外,“5G紅外熱成像測溫”服務可對人員體溫進行非接觸方式快速檢測,測溫精度可達±0.1℃。該產品采用快速熱成像技術配合環境數據算法,并可通過高速率、低時延的5G網絡回傳到指揮中心,實現規模性人群的快速精準體溫篩查。目前中國移動已在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四川等多省提供5G+紅外測溫服務。
其二,“智能+疫情防控”。AI算力、智能機器人也投入此次疫情防控。1月29日,阿里云宣布在疫情期間向全球公共科研機構免費開放一切AI算力;1月30日,騰訊官方宣布向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中山大學藥學院提供免費的運超算能力、運算集群支持以及基礎的云計算能力。為防止接觸感染,機器人在疫情防控中發揮出了極大的優勢。1月30日,中國移動攜手達闥科技將首批5G云端醫護助理機器人、5G云端消毒清潔機器人、5G云端智能運輸機器人和5G巡邏溫測機器人緊急發往武漢和上海醫院,投入到醫院日常護理服務中;京東機器人承擔起了物流站點和醫院之間的物資配送工作,可有效避免人群接觸。
其三,“大數據+疫情防控”。2月9日,中央網信辦發布了《關于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做好個人信息保護的同時,積極利用包括個人信息在內的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此前,阿里巴巴與28省市合作上線了“數字防疫系統”,該系統分為居民、社區街道、醫療疾控、政務管理等四大模塊,20多種功能;百度地圖上線了城市“新冠疫情曾活動場所”專題地圖,用戶可點擊查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曾活動場所;360集團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平臺在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確診患者同行”查詢系統。此外,中國電科、神州數碼等公司也與地方政府合作,開發了基于大數據的疫情防控系統。
其四,“遠程+醫療”。為緩解醫院的就診壓力,減少交叉感染風險,部分企業紛紛上線遠程醫療、在線問診產品和服務。如騰訊醫典上線了“新型肺炎”詞條內容,邀請17位權威專家共同編審,涵蓋了癥狀、病因、就醫、預防等結構化知識;京東健康啟動免費在線問診義診,向用戶提供免費醫生咨詢服務、在線問診和心理疏導服務;百度App上線了“在線問醫生”免費服務通道。此外,中國平安旗下以大健康為主的多家公司推出了智慧醫療服務。
百余物流企業開通綠色通道,60家企業啟動全球采購
充足的物資保障是打贏戰“疫”的關鍵。由于疫情爆發期與春節疊加,伴隨著全國各地紛紛捐贈物資,馳援湖北的物資運輸成為挑戰。
在此背景下,物流企業迅速介入救援物資的運輸流轉。全國一百多家物流企業相繼開通疫情防控物資綠色通道,為各地馳援武漢的疫情防控物資提供物流服務。1月25日,中國郵政緊急開通綠色通道,義務為武漢地區提供防疫救援物資寄遞服務;菜鳥聯合中通、申通、韻達、圓通、百世、德邦等中國主要快遞物流企業,以及AirCity國際等海內外物流企業聯合發布公告,開通國內及全球綠色通道。京東、順豐、蘇寧物流等企業也全力調配運力資源,為疫區開通救援物資運輸通道和物流服務。此外,中遠海運、中國外運開通了海上防疫物資運輸“綠色通道;國航、東航、南航啟動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全力保障國內外防控物資運輸。
60家企業啟動全球物資采購。近年來,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建立起了鏈接全球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在疫情發生后,華潤集團、中國銀行、蘇寧、中國化工、招商銀行、廣汽、綠地、吉利、招商局、海爾、復星國際、徐工等60家中國500強企業相繼啟動了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全球物資采購,緩解了疫區和國家防護物資之急。
在全球物資采購過程中,部分企業強強聯合,加大全球采購力度。如1月30日晚上19時40分,復星聯合騰訊從英國和日本采購的約4.5萬套防護服,順利抵達武漢。復星基金會和騰訊基金會將就支援疫區達成合作,充分開放雙方在各自領域的資源、技術、采購等核心優勢,與時間賽跑,為抗疫事業籌集和捐贈急需的戰略物資。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其使命就是通過高效的組織形式用最小的成本產生最大的效應,這在災害救助過程也一樣。在救急、救災過程中,除捐款外,我們建議企業應該充分發揮其組織特點,用自身產品、技術和網絡資源參與救災,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