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是讓你們相會的地方
演出開始一分鐘,就有一個觀眾走過去問他,你這個戲有臺詞嗎?沒什么臺詞,孫小杭答。那我能演嗎?那個觀眾又問
責任編輯:莫希
今年3月份,孫小杭在兩個相當小眾的媒體上發布了招聘演員的廣告。一個媒體是以北京當周文藝演出、學術講座為內容的郵件列表“艾威特生活便簽”,另一個媒體是以戲劇為主要內容的私人博客“當戲劇撞擊流星”。
廣告詞寫得很有煽動性:表演究竟是一種技巧/還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感,一種欲望,一種“我還活著”的求證過程?/我們期待任何人的駕臨,如果你符合下面的條件將受到更特別的期待:
無任何戲劇舞臺經驗之人
特別厭世或者特別熱愛生活之人
關注民生或玩世不恭之人
淡泊名利或物欲旺盛之人
生物鐘混亂、黑白顛倒之人
有鄉村生活經驗的非北京土著之人
被房價殘酷折磨或淪為房奴之人
寧愿騎車、徒步,而決不買車之人
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或懷舊之人
自命不凡、生不逢時或極其普通之人
三十幾人通過E-mail應征,孫小杭只問了他們的聯系方式和職業,便把這些人悉數招進他的大屯live表演工作坊,“我從來不說誰不行,別讓人淘汰人,讓事淘汰人”。
三十幾個報名者,真正到場的有25個。工作坊很怪,頭一個訓練是“請表演一下紅色”。膽子大一點的,或者揮動雙拳,表示情緒暴烈,或者唱起革命歌曲。有幾個人完全不知所措,小聲嘀咕:這叫什么玩藝?紅色怎么表演?
經過兩天的工作坊,25人剩下17個。其中有律師、電視臺編導、網站編輯、待業青年、在讀博士、私立大學二年級學生和群眾演員、女性雜志的記者。
對這17個人,孫小杭有兩個要求:第一、時間必須有保證,在未來幾個月里,你們沒有周末。每周六日下午2點到晚上9:30都是排練時間;第二、要有開放的態度,接受新的表演方法。孫小杭對“演員”們的承諾是:在一起訓練三到四個月,建立起基本的藝術共識之后,排一個戲,找個劇場去演。
觀眾全部被轟到舞臺上
9月12日,《十二個人拼出來的》在北京安徒生劇場上演。觀眾全部被轟到舞臺上,幕布在他們身后拉上。劇務拿出一捆捆的小號塑料手電筒,一個觀眾發一支。穿著大T恤的孫小杭站在人堆里,用雙手做成喇叭:“一會大家看誰演的好,就用手電照誰。你們不用坐成一個圈,雖然這圈里有個鏡子,好像很醒目,但它決不是舞臺的中心。這個戲沒有中心,按照傳統的觀演習慣選擇座位,會吃虧的。”
他坐下去,手電筒星星點點地亮起來。一個長發男孩站到鏡子前,掏出牙刷刷起牙,他透過頭發的縫隙久久凝視鏡子里的自己。戲想必在這里開始了,男孩身邊聚起一小堆觀眾。紙被撕碎的清脆聲響很快轉移了人們的注意力,舞臺深處,女孩A撕起書來,一邊撕,一邊說:“I feel lonely, I need someone。這時候,鏡子前的男孩做游泳狀,與此同時,舞臺前端,女孩B彎腰在塑料盆和搓衣板上洗起塑料袋。
按照孫小杭的設想,當游泳的人游得很累,躺在那不想動的時候,女孩C將深情地唱起《三套車》。但讓他始料不及地是,演出開始一分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