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杭的戲劇小傳
觀眾很多,抱著孩子的母親、耄耋老者、無業游民、衣著光鮮的年輕人……什么人都有。組織者對孫小杭說,中國人,一會演戲的時候,你就跑上去喊一句:反對WTO!
責任編輯:莫希
上大學之前,孫小杭知道的唯一話劇就是《雷雨》,而且僅限于課本里的片斷。
上大學之后,一個偶然的機會,孫小杭在中戲逸夫劇場看了黃紀蘇編劇、張廣天導演的話劇《切-格瓦拉》。戲一結束,孫小杭哭著跑出劇場,“恨不得數數兜里有多少錢,直接就去塞爾維亞打游擊”。
“現在看來,我肯定非常反對這個戲,語言上太暴力了,但它作為一個經驗,對20歲的我特別有吸引力。”看完《切-格瓦拉》一個月,孫小杭自編自導自演了生平第一個話劇《我弱智,我無罪》。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充滿暴力的語言,《我弱智,我無罪》完全是對《切-格瓦拉》的攀仿。
戲劇突如其來地闖入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生孫小杭的生活從此偏離既定的航向。
再厭惡,也要講得繪聲繪色
《我弱智,我無罪》之后,孫小杭又創作了《文明城市》和《風雷傳》。后兩部作品延續了《我弱智,我無罪》的反思風格。孫小杭在人大和每年一度的大學生戲劇節中名聲鵲起。
大學畢業,孫小杭作了一個異于常人的選擇,到四川涼山自治州支教。支教的想法是大三的時候就有的,“那時候主要是一種道德激情,覺得那邊孩子需要我”。到了大四畢業,支教完全變成了孫小杭自己的需要:“臨走之前,我走上大街上,看到一公共汽車一公共汽車的人,表情木然,像罐頭一樣的被裝在里面。我覺得這些人都是軀殼,沒有生命,天天生活在在同一個城市里,在同一個地方等同一輛車,到同一個地方上班,下班后看電視,拿著搖控器……”涼山是孫小杭的桃花源。
但他在桃源里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如何跟現實妥協。
在涼山,孫小杭教初三的思想政治課。孫小杭用很短的時間把課本講完,然后告訴學生,這是撒謊,你們以后面對的世界也不是這樣的。學生們十幾年建立起來的道德規范一下子就亂了,不知所措。而政治是中考科目,學生們得靠政治拿分,考出去。在還差三個月中考的時候,孫小杭覺得自己別無選擇,“我的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