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耀 30年開放人生
“30年前這些都是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為什么現在成了頂尖的一批人?”
“30年前這些都是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為什么現在成了頂尖的一批人?”
留學
中國最早的非官派留學生是隨外國傳教士走出國門的。1872至1875年,大清王朝分四批共派出120名9歲至12歲的幼童留學美國,這是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前期,中國海歸主要是在科技教育領域做出了貢獻。到了1990年代后期,當代海歸在創業方面開始發揮突出作用。
曾經的夢想
歐美同學會商會會長王輝耀50歲了,視力還挺好,他覺得這和他當年苦練乒乓球有關。
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在成都西城區上小學的王輝耀,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偉大的乒乓球運動員。當時的全民偶像是容國團、莊則棟。富有想象力的乒乓外交讓這個孩子覺得,運動員之于國家的作用不可小覷,小球也能玩出大動靜。
每個時代改變命運的模式不盡相同,王輝耀覺得彼時的命運改變模式較少。“不外乎是工人、農民、解放軍這些身份。”對于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乒乓球運動員看上去更有吸引力。
乒乓之路的初探全憑王輝耀個人。他每天早上6點鐘起來就打球去了,這仿佛是每個成功運動員的開始。為了練力量,他拿著板磚當球拍使。王輝耀原本是個菜鳥級乒乓球愛好者,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練,到了六年級,他拿到了全校乒乓球比賽冠軍。他所在的小學,更多的孩子玩的是足球,而且玩上了專業之路,因為成都西城區有足球體校。年少的王輝耀有點郁悶,西城區沒有乒乓球體校。
王輝耀的乒乓球專業運動員夢想就這么懸著。同學中踢球的那幾位之后還真有到四川省隊成為專業足球運動員的。“幸虧沒去踢足球,中國足球……呵呵……”王輝耀相信,如果當時他們區有個乒乓球體校,他至少能成為省隊隊員。
運動員夢想的徹底破滅是在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來臨的時候。1976年,中國的多事之秋,高中生王輝耀帶著一卷鋪蓋、一個軍用水壺和簡單衣物來到一個不通公路、沒有電燈和瓦房的鄉村插隊。
在農村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