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 “非常 ”加法:日產量或將兩億 ,仍會短缺還是飽和
實際上,楊洋心里清楚,一個口罩的成本不過兩三毛錢,即使有疫情時期人工、物流費用提高等因素,也不至于溢價至此。
責任編輯:何海寧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2020年2月18日,呼和浩特一家公司的員工正在趕制口罩。
(本文首發于2020年2月20日《南方周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線報道”)
雖然是在生產口罩,楊洋自己家里的口罩還是春節前儲備下來的。自從政府監管以來,日夜都有人駐廠巡邏,“廠里一只口罩都飛不出去”。
廣西一個地級市工信局官員稱:“(口罩生產商)缺原材料還是缺人統一報上來,政府想辦法,該高價買回來就買,該補貼就補?!?/p>
雷利民算了一筆賬,預估到2月底,每天能生產各類口罩近2億個,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口罩的短缺焦慮。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人士表示,政府允許企業擁有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在每一批生產的成本附加10%-30%的利潤。
“你那兒有口罩嗎?”
誰曾想在2020年開端,這句話會成為中國人之間,比“吃了嗎”更常見的打招呼方式。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一罩難求”成了這場大災難的真實寫照。
2020年2月14日,是楊洋領著工人加班的第20天。這是湖北一家醫用口罩企業,廠里儲備的原材料撐不過三天了,作為一線生產負責人,楊洋一晚上打了“上百個電話”,想從外省采購原材料,無果。
口罩悲喜劇在不同時空中上演。此前一天,幾乎24小時沒合眼的江濤總算看到了“五菱牌”口罩批量出貨,日產量達200萬個。在此起彼伏的跨界轉產企業中,汽車廠商上汽通用五菱也加入其中,江濤所在的公司為其聯合供應商。
被疫情驟然推開的社會復雜畫卷中,口罩市場成為非常之地。有人四處求索,有人行詐騙詭計;一些瀕死企業起死回生,一些企業尋機轉產;一些電商多次援助醫療物資,一些電商涉嫌蹭熱點;多地政府強力管控生產,而有些地方則鬧出了截留醫療物資的鬧劇。美好與丑惡,在一方口罩之中交織上演。
目前,在一線的醫院、在復工的企業,依然傳出口罩短缺的聲音。而在市場與管控之間,供需數字到底幾何,驟然提產之后,市場之路何往,至今還是未知數。
口罩商供不應求 朋友圈高價販賣
楊洋是在大年二十九那天接到當地政府收購、調配口罩的通知。但工人早已放假回家,一時難以召集。直到正月初二才以3倍工資,召回不到三分之一的工人,勉強開工。
1月29日,國務院緊急通知地方政府,迅速組織口罩生產商復工復產,并提出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物資保障組統一管理和調撥口罩,向重點企業派遣特派員。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月13日,已有60名駐企特派員赴13個省份的41家重點企業駐廠。生產、發運到收貨的全過程形成可控、可追蹤的閉環,讓大批口罩及時送往武漢。
在淘寶、京東上的許多商家回應南方周末記者,大量已被拍下的口罩被征用,所有口罩優先供應武漢,推遲發貨。
雖然是在生產口罩,楊洋自己家里的口罩還是春節前儲備下來的。自從政府監管以來,日夜都有人駐廠巡邏,“廠里一只口罩都飛不出去”。
一面是政府緊急調撥口罩,口罩商供不應求,另一面是朋友圈口罩高價販賣。
家里的口罩不夠用了,2月1日,楊洋在行業朋友里問了一圈,都說沒貨。微信朋友圈里,反而是以前賣衣服的、賣面膜的、做海外代購的在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