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斯坦納:偉大的價值,養護我們的良知
“令我震驚的是,你可以用人類的語言去祝福、去愛、去建設、去寬恕,同時也能用它去折磨、去恨、去摧毀、去滅絕。我希望這本書是一個警告”
責任編輯:雨僧
圖/Antonio Olmos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2期)
“令我震驚的是,你可以用人類的語言去祝福、去愛、去建設、去寬恕,同時也能用它去折磨、去恨、去摧毀、去滅絕。我希望這本書是一個警告”
2020年2月3日,美國文藝批評大師、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在英國劍橋逝世,享年90歲。
斯坦納是當代杰出的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熟諳英、法、德等多國語言,執教于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等高等學府,在不同學科間的壁壘日漸高筑的今天,他仍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熱情,致力于打破哲學、文學與科學之間的界限。
作為20世紀最著名的猶太思想家之一,斯坦納主要研究語言、文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二戰”大屠殺的影響,代表作有《語言與沉默》、《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海德格爾》、《悲劇之死》、《巴別塔之后》等。終其一生,斯坦納的思考主題是人類文明在20世紀經歷的磨難。他不斷進入這個主題并試圖進行徹底反思。2020年2月3日,美國文藝批評大師、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在英國劍橋逝世,享年90歲。斯坦納是當代杰出的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熟諳英、法、德等多國語言,執教于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等高等學府,在不同學科間的壁壘日漸高筑的今天,他仍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熱情,致力于打破哲學、文學與科學之間的界限。
“伴隨著晚期資本主義金錢的野蠻而殘暴的咆哮,要把文字寄出去、要找到郵票已經是越來越難了。我想說的是小說出版社、文學和哲學雜志的式微,和我們教師悲慘的物質境況。
”斯坦納在給現代性把脈時下過許多悲觀論斷,但他依然堅信文明的力量,“但我是樂觀的。我相信經濟和社會的災難,我也相信災難會把人帶回來。畢竟,在納粹空襲倫敦的時候,人們就是在防空洞里重新開始大量閱讀經典的。偉大的價值養護我們的良知?!?/p>
一生都與死亡、回憶和大屠殺有關
斯坦納1929年4月生于巴黎,父母都是維也納人。據他后來在自傳中回憶:“幫我接生的其中一個醫生,回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暗殺了州長休伊·朗。
”1940年,納粹占領巴黎前不久,斯坦納隨家人離開歐洲前往美國,他是紐約法國學校僅有的兩名從大屠殺中幸存下來的猶太學生之一,特殊經歷和身份確乎預示著他未來的工作。
在1965年寫下的自傳體文本《一種幸存者》中,斯坦納為自己能逃離集中營的命運感到困惑:“為何是我?憑什么我得以脫身?”伴隨自我拷問而來的是某種責任感,甚至使命?!拔业?/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