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網絡教學,能實現教育的美麗嗎?
如果我們把教育的目的設定為呼喚孩子的主體性意識,就會在事前給予孩子豐富的課程選擇,讓他們思考自己的興趣;在課中觀察他們的表現,甚至和孩子一起參與其中;在課后與他們一起討論課程,并且根據孩子的意愿和反應及時調整課程。
責任編輯:溫翠玲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如果我們把教育的目的設定為呼喚孩子的主體性意識,就會在事前給予孩子豐富的課程選擇,讓他們思考自己的興趣;在課中觀察他們的表現,甚至和孩子一起參與其中;在課后與他們一起討論課程,并且根據孩子的意愿和反應及時調整課程。
貴陽市一中學老師正在錄制遠程網絡物理課程。
寫下這個題目,緣于疫情下的網絡教學熱度呈幾何級數增長,相信在疫情結束后在線教育會再次形成一個行業高峰。但是,在這一輪疫情下的孩子,在這一輪疫情下的教育,在這一輪疫情下輾轉于各個網絡課堂的孩子,真的由于網絡教育的介入實現了教育本來的目的嗎?
我說不清楚教育應該有的樣子,但是我很贊成荷蘭著名教育家比斯塔對教育的“美麗風險”的定性。在今年這個特殊時期,在中國40年高速發展期中由于疫情而讓整個國家、社會慢下來、停一停的時期,我們再來思考教育應該有的樣子,我只想說,我們應該坦然面對教育的風險,充分挖掘和享受教育的美麗。
教育的風險源于教育的“不確定性”,“風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