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畢竟是一個人啊”
吳曉樂是“別人家的小孩”
責任編輯:宋宇
吳曉樂是“別人家的小孩”。她不上補習班,卻從明星高中考入臺灣大學法律系。她也是升學競爭“勝利者”中的少數派,在父母普遍高學歷、家境優渥的同學中,常常感到自己背景突兀。她生長于臺中藍領家庭,母親是漁民的女兒,只念到小學畢業,但終生渴求知識,自學認字,常泡書店。母親的言傳身教,養成了她的讀書習慣。
初中第一堂英語課,老師問大家誰不會背英文字母,吳曉樂毫不猶豫地舉手,才發現自己是少數。老師嘆口氣說:有同學沒有基礎,我們從頭教起。她感到難堪和羞恥,回家跟母親賭氣。母親道歉:“不知道英語這么重要,你的學歷比我高了,我帶你去買一本英語詞典好嗎?”
一位好友的父親是數學老師,回到家就有人輔導作業。吳曉樂那時以為,父母對孩子學習的嚴密管束就是愛的表現。她埋怨母親學歷太低,連大學志愿排名都不懂。
吳曉樂從高中起開始做家教,大學畢業后更以之為業,至少教過五十位學生。孩子們面臨另一種成長的煩惱。他們大多來自中產或中產以上家庭,父母給予的愛與關心不是不夠,而是多到窒息。
那些父親從事報酬豐厚的體面職業,母親擁有名校學歷,在家專心陪讀。他們早早購置學區房,從幼兒園開始規劃孩子的未來。孩子們用名貴的書包文具,上下學有人接送,飯后母親總是遞上鈣片和維生素。在以愛為名的精致牢籠中,孩子們因不能滿足父母期待備受折磨。
“在這樣巨大的善意之下,悲劇很容易發生?!眳菚詷吩钌盍w慕的好友后來傾訴道。好友只要稍微背離期待,母親就會低落、失望,再把情緒轉移到她身上。在母親面前,她下意識地全身僵硬,感到自卑,生怕無法取悅母親。長大后她很少回家,邁入家門前總有一股掉頭離去的沖動。
吳曉樂才發現,盡管半是無可奈何,當年母親給予的自由與尊重多么可貴?!耙郧坝X得父母的關愛是不會嫌多的,我現在告訴你,其實過猶不及?!彼龑δ戏街苣┯浾哒f。
依據八年家教見聞,吳曉樂于2014年出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注:下稱《你的孩子》),通過九個家庭的故事,展示出父母給予過多、干預過多給孩子和親子關系帶來的傷害。四年后,由《你的孩子》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播出,引發公眾討論。同年她出版第二本關于教育的作品《上流兒童》,這本聚焦全職母親的書讓她意識到,可能“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
2019年10月,《你的孩子》簡體中文版出版。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讓父母變成“怪獸家長”?吳曉樂向南方周末記者談起她的體會與觀察。
“老師你懂嗎,我不能沒有多動癥!”
吳曉樂接觸的家庭大多男主外、女主內。媽媽們往往接受高等教育,曾從事全職工作,生育后“回歸”家庭,承擔起培育下一代的任務。孩子不僅是她們的情感寄托,更是價值體現。
在《你的孩子》中,家庭主婦小圓媽的生活以丈夫為中心。丈夫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最早也要晚上九點才回家。一聽開門聲,她便沖到玄關,笑盈盈地給丈夫脫外套、拿公文包。夫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校對:胡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