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信銀行圖新
飛行541次,平均每天1.5次;檢查機構947家,平均每天2.6家;這個數據既不是投行人在尋找并購標的,也不是互聯網人在參加高端論壇,而是一個合規團隊在開展基層網點的常態化飛行檢查,在過去的2019年,中信銀行基本實現二級分行和遠郊支行檢查全覆蓋。
近年來,兩個新表述成為國民熱詞,一是“三大攻堅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另一個是“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此時,銀行業金融機構由于道德風險誘發的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時有發生,面臨著嚴峻的風險防控形勢,監管部門要求堅持不懈治理金融市場亂象,進一步遏制違法違規經營行為,有序化解影子銀行風險,依法處置高風險機構。身為金融機構的中信銀行,也在思索著未來的要如何化解好風險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發展”。
取日新以圖自強,去因循以厲天下。2018年3月底,在中信銀行年度業績發布會上,中信銀行董事長李慶萍表示,中信銀行已啟動2018-2020的三年規劃,將全面推動銀行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成為“有擔當、有溫度、有特色、有尊嚴”的最佳綜合金融服務企業。對于風控,李慶萍特別指出,全行要有風險合規管控的意愿;要有風險合規管控的意識;要有風險合規管控的意志”。
進入2020,在三年規劃的收官之年,中信銀行的轉型已經顯現出新的跡象。
一個屬于新時代的中信銀行正躍然紙上。
一、行之有效的合規體系
實現銀行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個“行之有效的合規體系”。
對于一家銀行而言,合規制度的建設和執行是“衛士”、是“保安”。制定并執行更加嚴格的合規標準,意味著短期內合規成本上升,但唯有以合規促發展,多效并舉開展合規經營,才能行穩致遠。
銀行合規問題的根源在于自身的公司治理和合規文化建設不完備、不健全,相關制度執行不到位。鞏固金融治亂成果,不能僅依賴于外部的高壓監管措施,而是要內化成為銀行主動追求的經營理念,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合規體系。
通過“意愿、意識和意志”,表明了中信銀行對于合規工作的重視。該行從戰略層面明確提出了建設“平安中信”,要將全面風險管理到位,將內控合規、案件防范到位,將監管政策執行到位。
做到“四位一體”的要求,要保證制度源頭合規,及時外規內化,確保監管制度落地執行。要堅持開展合規教育,堅持問題導向和靶向管理。要重點防范從業人員不當行為引發的信用、操作等各類風險,搭建立體式案防體系。
但中信銀行明白,僅有完善的合規制度還遠遠不夠,還要更進一步堅定不移抓戰略合規的落實執行,抓經營機構的有效履職。
為了在工作中真正踐行人人合規、時時合規、事事合規的理念,中信銀行設計、開發了內控合規5C標準化管理平臺,通過標準化、可視化、便捷化的操作,對合規干部的日常工作落實推進情況,及時督辦,從而帶動全行合規經營管理,不斷提升水平,充分展示內控合規工作的成效。
這個合規平臺以5C來命名,具體是指文化(culture)、控制(control)、合規(compliance)、檢查(check)、糾偏(correct)。
設計5C平臺實現了“員工全參與、業務全覆蓋、流程全監控、動態化管理”的工作目標,引導全體員工知道內控合規“做什么、誰來做、怎么做”。
5C不僅是一個工作平臺,更是工作創新,是中信銀行合規工作走向科學化、流程化、標準化、信息化的創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首創性。
據悉,中信銀行將上線手機端5C企業微信版本,通過手機操作,達到“簡潔、易懂、易記、管用、聯動”的目的,將其打造成為全行內控合規管理的工具箱、監測儀和留聲機。
由銀保監會(原銀監會)組織開展的“三三四十”(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銀行業存在的十個方面問題)銀行業市場亂象專項治理行動,兩年來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從 2018 年起,中信銀行開創性地開展合規綜合治理,從制度、行為等方面排除風險隱患,加強長效機制建設。2020年擬從“兩治理”、“兩攻堅”兩個維度,持續完善內控合規和風險管理體系。
二、與時俱進的風控體系
2019年9月,人民銀行正式發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規劃》開宗明義,持牌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前提下發展金融科技,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優化金融發展方式,筑牢金融安全防線,進一步增強金融核心競爭力。
對中信銀行而言,這是一劑強心劑。因為在合規管理上升至全行戰略高度的同時,金融科技也被中信銀行賦予了戰略的定位。
中國的金融科技在世界范圍內遙遙領先,而且日新月異。中信銀行順應技術發展潮流,在總行設立了金融產品IT創新實驗室,努力研發核心技術,挖掘業務痛點,通過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創新。經過近三年的快速發展,實驗室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趨^塊鏈的國內信用證系統累計交易額已超百億元,股份制同業首個人工智能平臺——“中信大腦”成功推出57個模型探索與應用,投產實用模型11個,為全行業務發展智能化奠定堅實平臺基礎。
最先受益金融科技發展的,就是銀行的最核心能力——風險控制。
眾所周知,小微企業“短、頻、快”的融資需求特點,決定了傳統的小微金融服務模式必定遭遇“成本高、效率低、體驗差”難題。
2018年2月,銀保監會著力緩解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給不充分、結構不均衡的問題,引導銀行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確立了“兩增兩控”目標:
“兩增”即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以下(含)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同比增速,有貸款余額的戶數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兩控”即合理控制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水平和貸款綜合成本(包括利率和貸款相關的銀行服務收費)水平。
要實現加大對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對小微企業實現“敢貸、愿貸、能貸、會貸”,既要有中央方向的指引,又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還要有銀行能力的保證。
中信銀行依托區塊鏈、云計算、人臉識別等金融科技手段支撐,整合“小微企業+小微企業主”和“基礎數據+行為數據+交易數據”等多維度大數據,積極研發自動化審批模型和智能化貸后風控系統,提升風險預警和主動處置能力,優化貸款支付方式,加強貸款資金流向監測,做好貸中貸后檢查和內控合規管理,解決傳統模式下小微企業“不好申請、不好用款”和業務人員“不好批、不好管”的問題,不僅提升客戶體驗,降低了客戶成本,而且實現不良余額和不良率“雙降”。
三、支持實體、支持民營經濟的信貸導向
合規文化、風控體系的變化,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信貸結構的改善。
作為一家成立于改革開放初期,誕生之際以“實業”命名的銀行,中信銀行的發展從來都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實體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在過去,商業銀行更喜歡對國有企業和政府進行貸款,“看人下菜碟”、“貸長貸大貸集中”等問題屢見不鮮。如今,中信銀行貸款結構正在出現可喜變化。
直到今天,深圳得潤電子董事長邱建民還清晰的記得和中信銀行的首次接觸。
得潤電子主營業務是手機插接件、汽車電池插接件。2018年,得潤電子主業一方面面臨出口壓力,另一方面在重慶新設工廠也需要很大投資,幾方資金需求集中到一起、企業短時資金壓力非常大。
2018年,在人民銀行與全國工商聯組織召開的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座談會上, 邱建民就民營企業融資難的整體情況進行了發言。
了解情況后,中信銀行總行當即要求中信銀行深圳分行對接企業,調研并制定支持方案。本著“紓困”原則,根據企業日常經營和境外子公司運營情況,定制了滿足其資金需求的綜合授信方案。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上,中信銀行深圳分行提高授信審查審批效率,在2周內完成了審批。當天,中信銀行深圳分行便對企業開展了調研和走訪,在看了得潤電子的歐洲訂單等材料后,中信銀行經過評估,認為得潤電子并沒有脫離主業,暫時的資金困難與整體市場大環境以及投資建廠等短時因素有關。
隨后,得潤集團獲得了5億元集團綜合授信,其母公司深圳市得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得了約2億元融資資金,基本滿足了企業的階段性融資需求,極大地緩解了經營壓力。
現在,得潤電子經營狀況良好,產品通過中歐班列銷往德國,投資的科創企業也上市了。
“中信銀行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我們震撼”,得潤電子董事長邱建民在多個場合,對中信銀行深圳分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中信銀行深圳分行伸出援手,我和我身邊的企業家都深受鼓舞”。
2018年11月,民營企業座談會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和企業數量,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驅動力。
中信的精神始終敢為天下先。1987年9月16日,中信銀行在北京的國際大廈舉行正式開業招待會;1988年8月14日,中信銀行首次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3000萬元;1989年4月,中信銀行在國內首家同時開通路透社和美聯社信息系統開展國際金融交易業務;1991年10月30日,中信銀行代表中信公司在日本東京第一次發行浮動利率日圓債券。
如果說中信銀行的前30年,是緊緊跟隨中國對外開放和城鎮化的腳步,那么面向未來,中信銀行應該如何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呢?
銀行要與時俱進,就必須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對不同所有制的市場主體一視同仁。2018年11月,中信銀行啟動了對民營企業服務的實施措施。截至2019年6月末,全部民營企業貸款余額達到了9245.73億,比年初增長了367.88億元。從期限上看,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長期貸款,金額達到4572.69億元。從貸款投向上看,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金額合計達1405.04億元。
加大對民營企業信貸支持的同時,中信銀行也加大了制造業貸款規模。截至2019年6月末,中信銀行制造業表內貸款,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了3132.35億元,票據、信用以及其他的產品等表外資產余額達到了2180.48億元。表內外合計,整體的融合額度為5312.83億元。
一升必有一降。在增加民營、制造業、普惠金融的貸款的同時,近年來,中信銀行嚴格貫徹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和監管要求,堅持“房住不炒” ,提高授信準入標準,加強過程管理,防范風險,合理控制房地產貸款投放增速,調低限額目標。
房地產對公貸款方面,堅持“總量控制、雙核心標準、優化投向、強化管理”原則,強化對單一集團客戶授信集中度的管理,嚴格控制企業融資杠桿比例,強化貸投后封閉管理,確保銷售資金回籠和按銷售進度歸還貸款。
零售貸款方面,中信銀行遵守國家差異化住房信貸政策要求,嚴格執行中央及地方政府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支持居民合理自住購房需求。強化房地產融資限額管理,將表內外融資、理財融資中的涉房業務全部納入統一管控。實行房地產名單制管理,嚴控房地產貸款投放增速。
與此同時,中信銀行加強客戶集中度管理,設置客戶集中度風險限額控制,強化對單一集團客戶授信集中度的管理。嚴控隱性房地產風險,對涉房客戶實行穿透管理,強化信貸資金用途管理,嚴格管控信貸資金流向,尤其注意防范經營性物業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領域。
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2019年“全球銀行品牌500強排行榜”顯示,中信銀行名列第19位,品牌價值達128.56億美元。作為全面推動銀行高質量發展的典范,“有擔當、有溫度、有特色、有尊嚴”的中信銀行還在繼續努力著。
一個面向未來的、更健康資產結構正展現在世人面前。(轉自:看懂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