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協和醫院主治醫師李琦
我們判斷,等待復雜的流程轉運到手術室,怕是等不及了。我們決定,把病人所在的單間隔離病房,作為臨時手術室,直接在床邊做微創手術。
如果用電鉆,病人的骨末和血液的飛沫,會擴散得到處都是,對在場的醫護人員,以及整個病房來說都很危險。所以只能用手鉆,可以控制鉆的速度以及用力的程度,盡量減輕噴濺的程度。
責任編輯:錢昊平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手術結束后,李琦(左一)和同事合影。
我們判斷,等待復雜的流程轉運到手術室,怕是等不及了。我們決定,把病人所在的單間隔離病房,作為臨時手術室,直接在床邊做微創手術。
如果用電鉆,病人的骨末和血液的飛沫,會擴散得到處都是,對在場的醫護人員,以及整個病房來說都很危險。所以只能用手鉆,可以控制鉆的速度以及用力的程度,盡量減輕噴濺的程度。
2020年2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新冠肺炎應急響應機制流行病學組”,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發表的文章指出,中國確診新冠肺炎患者中,53%的患者并未報告其基礎性疾病情況。
對于患有其它基礎性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而言,他們的境況更加危險,醫生在搶救這類病患過程中,面臨的感染風險和救治難度都會更高。
2月22日,武漢市協和醫院西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琦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講述一次搶救有基礎疾病患者的過程。2月21日凌晨,一位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新冠肺炎病人突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