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重癥病人

就在徐慧連覺得患者能化險為夷時,一天后交班的她卻發現,這位患者的床已經換了人,“滿打滿算也就一天時間”。在武漢,一切都很快:突然間,眼前的患者成了死亡統計里的“1”。

發自:武漢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本文首發于2020年2月27日《南方周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線報道”)

湖北省醫療救治組專家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新冠肺炎重癥病區與患者交談。 (新華社/圖)

就在徐慧連覺得患者能化險為夷時,一天后交班的她卻發現,這位患者的床已經換了人,“滿打滿算也就一天時間”。在武漢,一切都很快:突然間,眼前的患者成了死亡統計里的“1”。

有人說,“插管小分隊”之說還不夠悲壯,應該叫“敢死隊”——插管的那一刻,麻醉師需湊近患者的口腔才能看到氣管開口,盡可能將軟管置入氣管內,病人的呼吸道會噴涌出傳播力極強的氣溶膠。

國家衛健委重癥巡查組的專家分成12個組,搭配武漢本地專家,每天從各家定點醫院的ICU病房“撈人”:對輕癥病人進行評估,篩查出重癥病人,將其轉至救治重癥和危重癥的定點醫院。

楊芳的生命掌握在一根軟管能否順利插入喉嚨。

推入鎮靜劑和肌肉松弛藥,意識已模糊的67歲老人楊芳隨即陷入昏睡狀態,慢慢安靜下來。從注射麻醉藥到停止自主呼吸,留給“插管小分隊”的時間窗口只有90秒——其中還包括麻醉藥起效的60秒。

保護口唇,可視喉鏡挑開嘴巴和咽喉?!澳芸匆妴??”“能?!倍檀俅饛椭?,麻醉師迅即遞上一根長約22厘米、內徑8毫米的軟管。此時,麻醉師的雙眼正和楊芳的口鼻相對,看到氣管開口,軟管才能置入氣管內。

軟管有驚無險地從口腔置入,直抵聲門,插入氣管。30秒內,楊芳的氣道直接開放,肺部氣溶膠直沖而出,直抵麻醉師的正壓防護頭套——近距離呼吸道接觸,這是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最高的動作。

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病床上,患者的各項機能通過監測儀器上的滴滴聲有節奏地發出信號,楊芳的主治醫師劉勇軍稍稍松了口氣。這一天,是劉勇軍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馳援的第10天,他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劉勇軍記得,楊芳戴著鼻氧管剛轉來時,血氧飽和度(血液中血氧的濃度,觀察病人呼吸循環的參數)只有八十多,遠低于93%的及格線。那天是2月8日傍晚7點。

戴上無創呼吸面罩后,患者病情平穩了三天。但三天后,只要摘下氧氣面罩,哪怕喝口水、吃口飯,血氧飽和度就蹭蹭往下掉。重力讓處于底部的肺泡被“壓塌”,為了幫楊芳打開肺泡,引流和排出痰液,全副武裝的護士必須給她翻身,白天翻成俯臥位,晚上再翻回來。

“談脫離危險還為時過早?!辈骞芎蟮牡诙?,楊芳的病情依然不見改觀。腎衰、肌鈣蛋白(心肌損害標志物)升高、血壓往下掉……臟器衰竭的跡象依次出現。

對于劉勇軍而言,這不是他第一次面對險境,也不會是最后一次。生或死,在2020年的江城,只有幾分鐘的時間,有時甚至取決于有沒有一根輸氧管。

新冠肺炎患者中,約有10%-20%會發展成重癥——氣促,呼吸頻率每分鐘大于30次;正常狀態下指尖的血氧飽和度小于93%。重癥中,又有少數會發展成危重癥——患者需要在呼吸機的幫助下維持氣道通暢,有些出現休克,還伴有其他器官功能衰竭。

事實上,自2月9日以來,大量在前期無法入院而被延誤的病人轉入重癥救治定點醫院,門診壓力減小,重癥病房里的空氣卻越來越凝重。

8326,7355,426——這是截至2月25日分布在湖北省、武漢市和湖北之外的重癥病例數。簡單估算,2月初武漢的病死率是湖北之外全國總體水平的30倍。與死神賽跑,搶救重癥患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