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突然傳唱這首歌,是因為在經受苦難”
2020年1月21日,馮翔最后一次去“六角亭”做音樂治療,發現醫院已經全員戴口罩了。護士長讓他帶倆口罩回家,他沒要。
“我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看到同學們在前面拼命,我自己無能為力?!?br />
這一次,他希望自己仍是醫生,能與張定宇一塊拼命。但他已經不是了,只得說服自己,音樂同樣可能有所助益。
責任編輯:吳筱羽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2019年10月,軍運會期間,武漢有臨時交通管制,搭渡輪通勤的人很多。漢陽門碼頭和中華路碼頭相鄰,2019年進行了整合,取消了漢陽門碼頭這個稱呼。
2020年1月21日,馮翔最后一次去“六角亭”做音樂治療,發現醫院已經全員戴口罩了。護士長讓他帶倆口罩回家,他沒要。
“我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看到同學們在前面拼命,我自己無能為力?!?/p>
這一次,他希望自己仍是醫生,能與張定宇一塊拼命。但他已經不是了,只得說服自己,音樂同樣可能有所助益。
2014年,父親病重,歌手馮翔全家將家具堆在一輛大卡車上,從北京拉回武漢。人到中年,父親躺在床上,母親年紀大了,家里沒有其他收入,他壓力巨大,每天惶惶不可終日。
四五個月后,這位其時年近五旬的前醫生去了酒吧唱歌,有了點收入,“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但他決定,趁著有時間,要把“用方言寫歌”的念頭付諸行動。
2015年,用武漢方言寫的《漢陽門花園》面世了。武漢被譽為“朋克之城”,一首輕緩的民謠卻成了城市的名片,音樂播放平臺下的評論里,人們把這個中年歌手稱為“馮叔”或“翔叔”——反正都是叔,說明了他的年紀。
2020年冬天,這座城市遭受著巨大的疫情磨難,磨難里,許多武漢人,非武漢人,一遍一遍播著、唱著這首歌,借以傾泄內心巨大的痛楚。
和一千萬武漢人一樣,馮翔已經把自己鎖在家中一個多月了。
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坦承自己一度頹然,睡得越來越晚。這個曾從醫十年的中年人,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轉了方向,棄醫從藝,如今,眼看老同學們在一線,自己卻幫不上忙。
偶然刷到的一條視頻“擊中”了他。視頻中,一位戴著口罩的老人在馬路上拉手風琴,是《喀秋莎》的旋律。馮翔意識到,音樂也是有力量的。
2020年2月8日晚,在自家陽臺上,馮翔架好了手機,抱著吉他,唱了起來,攝像頭那一端,是湖南衛視元宵晚會現場。
小時候的民主路冇得那多人
外地人為了看大橋才來到漢陽門
漢陽門的輪渡可以坐船去漢口
漢陽門的花園
屬于我們這些住家的人
等事情過去,所有心理影響才會顯現出來
這首歌寫的全是馮翔的回憶。
長江邊的漢陽門,有他的整個童年。父母都是老師,工作忙,便將他托付給家家爹爹(武漢話指“外婆外公”),兩位老人總是笑瞇瞇,從沒兇過他。
他在家總是乖的,調皮勁兒都留給了漢陽門花園。周邊的居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