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組織湖北馳援之惑:真正應該動員的是社區里的老百姓
楊團指出,汶川地震時,大批志愿者立刻動身前往災區了,但這次“每個人都可能身陷險境”。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他們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怎么做。
面對新冠疫情,真正有效的是動員社會力量,“這個社會力量實際不是公益組織,而是社區里的老百姓”。
責任編輯:張玥晗 呂宗恕
2020年2月15日,壹基金馳援湖北的物資持續發放,4臺呼吸機送抵武漢金銀潭醫院。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本文首發于2020年2月27日《南方周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線報道”)
楊團指出,汶川地震時,大批志愿者立刻動身前往災區了,但這次“每個人都可能身陷險境”。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他們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怎么做。
面對新冠疫情,真正有效的是動員社會力量,“這個社會力量實際不是公益組織,而是社區里的老百姓”。
作為資深應急救援專家,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負責人郝南可以說身經百戰。2008年,他志愿參與汶川地震救援,后創建了公益組織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卓明”)。十二年間,郝南與卓明的志愿者參與了國內外上百場災害救援。
面對新冠疫情,郝南很早就開始響應。2020年1月22日晚,他在網絡上發起了行動倡議,很多志愿者前來報名,其中包括臨床醫生、社工、心理咨詢師和熱心市民。這些志愿者在十幾天的時間里,形成了不同的獨立團隊,相互協作,發展出一個NCP(新冠)生命支援網絡,成為武漢當地無法住院的患者進行咨詢和服務對接的平臺。
公開數據顯示,2月8日至17日,814名患者向NCP咨詢平臺求助,平臺給412名在疫情中需要心理關懷的人提供了支持。
但郝南并不滿意這樣的成績。此次疫情讓他看到了太多遺憾。公益組織本應當在疫情中利用自己的優勢參與救援,利用運用多年的救援經驗更好地服務社會,但這次救援中,表現卻難如人意。
郝南的感受并非孤例。壹基金事后總結,災害中公益組織能做的,是找準自己的專長,提升專業能力,而不僅是捐贈資金的搬運工或二傳手。
倉促上陣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許多公益組織“懵”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政策中心顧問楊團指出,之前汶川地震,大批志愿者立刻動身前往災區了,但這次“每個人都可能身陷險境”。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他們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怎么做。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多家公益組織負責人,他們也分別解釋了各自“懵”的原因。首先是疾病超出過往的認知范圍。郝南從2020年1月中旬開始密切關注“不明肺炎”,但得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不斷累加拼湊以后,他才得到基礎的判斷:醫院已發生擠兌現象。諸多新冠患者、流感患者都到醫院排起長隊,將造成交叉感染。
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創始人李濤曾于SARS時期帶領團隊參與農民工防疫工作。但1月初以來,他一直抱著“僥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