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常談 | 撒一把理論的“佐料”
做論文,不僅要有想法或者思路、研究素材、研究方法,還需要理論的元素。如果美食和美文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要在論文中加好佐料。
責任編輯:劉小磊
當代法律社會學巨擘麥考雷
(本文首發于2020年3月5日《南方周末》)
著名學者、作家劉瑜這樣挖苦我等做文科的:“收集一點在中國是個人就知道但是卻能引起美國學術圈子嘖嘖稱奇的‘經驗材料’,把這些材料整理整理、字碼齊、行分對之后,加點‘理論’的‘佐料’,‘與那誰誰誰說的……不同,這些材料說明了……’,反正文科的理論沒有定論,大家轉著圈說原話就是了”。
論文需要理論是常識。沒有理論元素的文章,就好像一道沒有佐料的菜,淡而無味;佐料太重的菜,不僅原材料的味道被覆蓋,可能還難以下咽;佐料加得不對的菜,比如燉雞時不加老姜和料酒,反而加了醋,腥膻不說,可能成了醋雞。
實務部門的同事經常訴苦:有太多的材料,但卻不知道如何對接理論。缺乏理論,學界會認為沒有分量,上不了檔次。解決的辦法似乎很簡單:一個在實務部門工作的朋友在系統內的論文評獎中年年奪標,屢試不爽的經驗是在文章的第一頁加上無數的注腳,從羅爾斯、??碌讲ㄋ辜{,誰時髦加誰。如果打聽到哪位國內專家是評委,那更要充分引用該門該派的“學術成果”。
學界當然不同于實務部門,北京出租司機侃的大山也許能讓美國游客覺得有意思,但未必能讓美國學術圈子“嘖嘖稱奇”。否則,美國何以成為學術大國?轉著圈子說原話,就能理論創新?我有點懷疑。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只有法律博士學位(JD)、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