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不扎根,誰做社區工作?

上游的社區出現堰塞湖,下游醫療資源不足,這種情況下,根本沒辦法疏通河道。而且在武漢當地,社會組織較少扎根社區。一旦問題出來了,找誰來做社區的工作呢?

責任編輯:張玥晗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社區志愿者在武漢漢口一社區門口分菜裝袋,準備給居民配送。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本文首發于2020年3月5日《南方周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線報道”)

上游的社區出現堰塞湖,下游醫療資源不足,這種情況下,根本沒辦法疏通河道。而且在武漢當地,社會組織較少扎根社區。一旦問題出來了,找誰來做社區的工作呢?

武漢封城當日,71歲的楊團得知幾個公益人聯合發起京鄂iWill志愿者聯合行動,主動要求加入,“以個人名義參與,擔任專家組顧問,定位是三線志愿者?!?/p>

數日來,她在北京遠程在線參與武漢抗疫行動,工作至今,不斷為公益組織和武漢、北京的社區防控提供行動建議。

從抗疫行動開始,楊團就認為居家隔離的社區是此次防疫的前沿,應當和醫院一樣成為重點。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政策中心顧問,她不斷上書相關部門,提出以線上支持線下社區排查的“三群聯動,三師聯動”的工作方式,即盡早將社區全體居民納入大群,再將有癥狀者拉到中群,癥狀特別突出的進入小群管理,大中小群聯動,由醫師、社工師、心理師進行專業服務,發現病案,通過綠色通道送往醫院。

但這一模式,通過武漢社區服務有所表達,但總體目標并沒有實現。

2020年2月25日,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楊團,從志愿經歷和社會學學者角度,分析疫情防控的重心和方法,深入反思為何社區防疫早期在武漢不太理想。社會組織為何在社區防疫中參與程度不高。以下內容為楊團自述。

調研群變成了咨詢群

我認為,首先要好好理解這次疫情是怎么回事。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當天下午1點半,iWill志愿聯合行動開始,通過他們的微信群,我開始正式參與志愿活動。

在群里我了解到,當時無論是社會還是醫院,秩序比較混亂,看病的人很多,但床位不夠,醫生也不夠,而政策倡導居家隔離。我一聽到居家隔離政策,意識到社區的作用非常重要,就跟陳蘭蘭(武漢市逸飛社工服務中心負責人,iwill志愿者聯合行動的本地社工)建議,你趕緊拉一個群,把社區里的人找來,專門了解下居家隔離的情況。

當天下午,群就建起來了,嘩啦啦地進來一大撥進不了醫院的病人,調研群變成了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