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抗疫:下屬的工作被肯定,青瓦臺卻繼續挨批評
日落月升,我們總是要繼續生活。愿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責任編輯:楊嘉敏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阿達,廣州人,定居韓國仁川10年,現在一家福利機構擔任中文翻譯。
韓國女生以愛美著稱,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也都紛紛戴起了口罩。
2019年年底,看到中國媒體報道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的簡訊,輕描淡寫,當時雖然想起當年的SARS,但還是覺得疫情離自己很遠。本來計劃2月底全家回國,不過1月中旬看到武漢公布有新增病例,就及時取消了計劃。
疫情發布迅速透明,感到安心
其實早在1月20日號韓國出現首例輸入性確診病例(35歲武漢游客,經仁川機場入境)之前,韓國媒體就有持續報道COVID-19的進展了,都是以中國官方發布為基準。到更多確診病例出現后,我就每天通過“韓國放送公社KBS”的手機應用獲取相關資訊。我最欣賞的是,KBS晚間9點新聞幾乎每天都會請一位醫學專家接受面對面訪談,問的都是民眾比較關心的問題,例如疫情現狀、走向、個人可以采取的預防措施等,專家的回答也比較實事求是,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我的焦慮。
此外,韓國疾病管理本部每天舉行兩次發布會,公布確診的數字和危重情況、死亡情況,也會回答記者提問。韓國的地方長官(區長、市長、道長官等)都是民選的,各地方自治體有一定的自治權。轄區內出現確診者后,各地方自治體除了上報國家,也有權自己開發布會公布確診信息。區級單位甚至公布信息更快,一經確診,就會發送警報信息到市民手機上。關于確診者的詳情則稍后在市區的官網上公布,包括確診者的年齡性別、感染途徑和出現癥狀前一周起的動線。因為政府公布疫情迅速又透明,所以即使看到確診數字在增長,還是感到安心。
我的家在仁川,外國人口比較多,仁川機場也是韓國主要的國際機場之一。但截止3月6日,仁川僅確診9人(其中2人是新天地教徒),和運氣有關,也得益于韓國政府一開始就嚴防死守。2月6日下午公布了韓國第19號確診者動線,他于2月1日下午到過仁川松島現代OUTLET。次日上午,整個仁川的幼兒園和幼稚園老師都通過短信和電話逐一詢問家長有沒有在1日當天及以后去過這家OUTLET。雖然我們當天沒帶孩子去,但區政府還是通過幼兒園要求我們孩子在家隔離一周。松島幼兒園更干脆,直接關閉兩周。
超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