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3月13日晚,臺灣詩人楊牧的社交媒體主頁“楊牧書房”發出一張黑白照片,上書“再見,楊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
責任編輯:張亞莉
3月13日晚,臺灣詩人楊牧的社交媒體主頁“楊牧書房”發出一張黑白照片,上書“再見,楊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
據臺灣多家媒體報道,楊牧3月13日病逝于臺北國泰醫院。近年來,他身體狀況欠佳,幾日前病情惡化,被送進了加護病房。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須文蔚對媒體說,楊牧昏迷多日,過世時十分安詳。
南都記者獲悉,去年9月,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東華大學“楊牧文學講座”以及臺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還聯合主辦了“楊牧八秩壽慶國際研討會”,紀念這位臺灣著名詩人和作家。
曾在海內外多所著名學府任教
楊牧,本名王靖獻。據其官網介紹,他1940年生于臺灣花蓮,1963年獲臺灣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學位,隨后赴美國愛荷華大學攻讀英文創意寫作藝術碩士,1966年畢業后,轉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比較文學,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后,他長期在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擔任教授,并先后在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著名學府擔任客座或訪問教授,1996年至2001年間,還曾擔任臺灣東華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長。去世前,他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榮譽教授 (Emeritus),以及臺灣師范大學和臺灣東華大學的榮譽講座教授。
臺灣小說家、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吳明益曾對媒體表示,晚年回到故鄉花蓮參與創建東華大學的楊牧,經常在湖畔和綠蔭下授課,領學生讀詩、賞詩,還競選過東華大學校長。他象征著這所高校開放的校風和自由的學風。
曾獲“詩宗獎”,晚年仍在求變
楊牧自少年時期開始新詩創作,早年曾用筆名“葉珊”,風格浪漫婉約。32歲時,他改用“楊牧”作為筆名,詩風漸趨醇厚深湛。除詩歌外,他的散文和翻譯作品等,亦為人稱頌。曾獲“詩宗獎”、“吳三連文學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專業獎項。
他的作品包括《葉珊散文集》《楊牧詩集》《楊牧自選集》《山風海雨》《柏克萊精神》《搜索者》等,并曾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意大利文、瑞典文、捷克文等在海外出版。著名漢學家馬悅然就曾譯出中文與瑞典文對照版的《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2011年獲得了瑞典皇家圖書館書籍藝術大獎。
此外,楊牧曾與臺灣詩人痖弦等,共同創辦洪范書店,為臺灣純文學出版重鎮;他曾擔任主編的“新潮文庫”,影響了臺灣幾代后學。
據臺灣媒體報道,晚年的楊牧仍努力追求詩的新境界,嘗試不同風格,曾對記者說:“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p>
但他也是一個“老派”的人。及至近年,他在寫作時依然使用鋼筆或打字機。為了便于修改,他設計了特殊行距、格距的稿紙,供自己在寫作時使用。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