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屬于自己的慰藉美食
“你餓嗎?餓了我們買個派吃吧?!?/blockquote>責任編輯:楊嘉敏
“你餓嗎?餓了我們買個派吃吧?!?/p>
說這段話的時候,我和我的墨爾本朋友正漫步在Brunswick大街。這里以前是工業區,在隨后的城市轉型中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現在又被改建得頗為“地下”,畫廊、工作室、飯館、小酒吧一應俱全,只來過一次便成為我最喜歡的地方。只要有時間,我就會約上朋友來這里走走。
聽完朋友這句話,我不禁感慨道:“你們澳洲人還真是離不開派啊?!?/p>
朋友笑道:“是的,派可是我們的慰藉食物啊?!?/p>
澳洲的派可零食可正餐。
慰藉食物,英文為“ComfortFood”,或揉雜了回憶,或摻進了鄉愁,或對個人有著很重要意義的食物。這類美食一般都很簡單易做,但卻有著高熱量、高卡路里的特點。
“ComfortFood”這個詞是在1966年第一次被“發明”出來。在美國佛羅里達的一則報道中首次出現,作者指出,當一名成年人面臨著嚴重的情緒壓力的時候,他就會轉從“慰藉食物”中尋求安慰,這種食物一般是他在童年的時候經常吃到的,且帶來安全感的食物,多由“媽媽的味道”組成,比如童年時常吃的荷包蛋,或者熱氣騰騰的雞湯等。
美國曾有一項研究表明,提到“慰藉食物”,男性就會想到那些熱的、厚重的、與肉有關的食物,比如牛排、砂鍋燉菜、熱濃湯等;而女性則比較偏向于和零食有關的食物,比如巧克力、冰激凌等。
另一項研究也表明,男女之所以在選擇“慰藉食物”的時候有如此大的區別,是因為男性在選擇食物的時候,潛意識里希望找回那種被縱容、被溺愛的感覺;而女性之所以選擇零食類食品,是因為它們的制作程序相當簡單,或者容易購買,同時還減少了吃完的清潔工作——結論聽起來有些沮喪,感覺女性一直都是以主婦的刻板角色存在于生活中。
但無一例外,每個人的“慰藉食物”都會因為成長環境、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就像我的澳洲朋友一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