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災害防御心理專家祝卓宏:疫情會留下怎樣的心理創傷?

“按照國際的統計,95%的人在大的應激事件后都會產生這種創傷應激反應,但只有10%左右的人,會產生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不容易自愈,如果不接受正規的治療或是干預,可能會持續多年難以療愈?!?/blockquote>

責任編輯:邢人儼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武漢本地志愿者穿著防護服來到東湖凌波門曬曬太陽。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按照國際的統計,95%的人在大的應激事件后都會產生這種創傷應激反應,但只有10%左右的人,會產生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不容易自愈,如果不接受正規的治療或是干預,可能會持續多年難以療愈?!?/p>

至少十條心理熱線、數千位心理咨詢師正在提供針對當前疫情的心理援助。心理學服務平臺“壹心理”在全國范圍內發放了超過11萬份問卷,分析2020年2月10日至13日大眾的心理健康狀況。數據顯示,超過25%的人心理狀態堪憂或不佳,憤怒是排名第一的負面情緒。

非典時期的許多研究指出傳染病會留下嚴重心理問題。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一項調查表明,SARS痊愈出院的病人在三個月內表現出抑郁和焦慮狀態的比例分別是16.4%和10.1%。

在重大災難面前,最常見的問題是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湖北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肖勁松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心理創傷分為兩類:一類是首次經受的創傷,自愈能力較強;第二類是“復雜性創傷”,即有過創傷經歷的人,面對疾病暴發,疊加產生了更為復雜的心理創傷,這需要一對一的深入干預。

對于患者及其家屬來說,如何走出疫情帶來的心理陰影將成為未來的難題之一。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顧怡曾參與天津大爆炸后的心理援助,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如果國家有一個非常重視的公開哀悼儀式,比我們在私底下做一萬次心理輔導要好?!?/p>

汶川地震后,祝卓宏作為中科院第一批心理援助專家進入災區,在綿竹進行了三年心理援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