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離前,廣東14名醫生講述援鄂故事
“我們該去集中救治那些有50%機會可以救回來的患者,還是把更多資源放在那些90%可能救不回來的重癥患者?”
奧司他韋“無效”,利巴韋林“靜脈滴注無效”,阿比多爾“有點希望、沒藥”,克力芝“有點希望、絕大部分不耐受、可惜”,利托那韋“有點希望、沒藥”,磷酸氯喹“有點希望、部分耐受、不能完成療程”。
發自:武漢
責任編輯:顧策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羅益鋒在會上介紹,針對ICU床位緊缺的情況,他們將一些普通病房進行改造,建立了“高級生命支持單元”。
“我們該去集中救治那些有50%機會可以救回來的患者,還是把更多資源放在那些90%可能救不回來的重癥患者?”
奧司他韋“無效”,利巴韋林“靜脈滴注無效”,阿比多爾“有點希望、沒藥”,克力芝“有點希望、絕大部分不耐受、可惜”,利托那韋“有點希望、沒藥”,磷酸氯喹“有點希望、部分耐受、不能完成療程”。
“帶點恐慌的緊張、富有激情的適應、患者康復的喜悅和日復一日的平淡?!睂τ谶^去的一個多月時間,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廣東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長姚麟是這么總結的。
2020年3月13日晚7點半,廣東省援鄂醫療隊舉辦了一個小型“學術交流會”,4個小時內,14名醫護人員講述了自己在武漢的所見所聞。其中,姚麟是第一位講述者。他做的這個總結,道出了很多醫護人員的心聲。
自1月24日第一批醫療隊出發,廣東共派出了26批總計2484名醫護人員,他們親歷了武漢疫情從亂到治的過程。
14名講述者來自不同批次的醫療隊,有的負責定點醫院,有的負責方艙醫院,有的負責病毒檢測;有的是西醫出身,有的專長中醫,有的則是心理專家。
從3月17日開始,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步轉好,援鄂醫護人員也開始分批撤離。
先救誰?
漢口醫院是這支醫療隊援鄂故事的開始,廣東最早的幾批醫療隊就是對口支援這里。
那是武漢市首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在疫情初期,收治了大量患者。不過,漢口醫院僅是一家二甲醫院,醫療設備不先進,醫療資源也不充沛,大量患者涌入,讓這家醫院幾乎崩潰。
“如果再晚來幾天,他們繃著的那根弦可能就斷了?!标悙厶m回憶,“我們剛來的時候,他們就像是看到救命稻草一樣?!?/p>
陳愛蘭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也是第一批醫療隊專家組組長。她打了一個比方,剛來的時候,漢口醫院就像是一個地下室,診治環境很差,經過他們的收拾整頓之后,才勉強達到三星酒店的水平。
姚麟也記得,1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婉玲 校對:胡曉